章丘市位于山東省中部,濟南市區東50公里處,北緯36°25′-37°09′,東經117°10′-117°35′之間。西鄰濟南市歷城區,東連淄博市,南交泰安、萊蕪市,東北與鄒平縣接壤,西北隔黃河與濟陽縣相望。南北長70公里,東西寬37公里,總面積1855平方公里。市治明水,城區面積23.5平方公里。
膠濟鐵路、濟青公路、濟青高速公路、經十東路、章萊路、潘王路、0九路縱橫貫通交錯,四通八達。濟南國際機場位于章丘境內,半小時車程可達京滬、京福高速公路,3小時車程可達青島港口。
【地質】南部屬魯西隆起區,北部為濟陽凹陷區,屬旋扭性構造魯西系的外旋層部位,南北向與北西向壓扭性斷層發育。這些斷層的垂直錯動與水平側移,嚴重破壞了古代沉積地層的連續性。特別是文祖斷層,兩盤南北向位移15公里,使斷層兩側在地形、地質和地下水源等方面,形成顯著的東西差異。地質構造形成普遍為單斜巖層,以塊斷為主,褶皺少見。巖層走向北西60°,傾向北東30°,傾角7°~13°。各地質時代的地層發育齊全。山區自南而北分布為變質巖、石灰巖、頁巖、煤層、火山噴出巖等,丘陵河谷和沖積平原則廣泛分布泥巖,下部為淡水灰巖,上部為砂礫石層及各種土類。
【地形】地處泰沂山區北麓,與華北平原接壤,長城嶺綿延于南,長白山矗立于東。地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自南而北依次為山區、丘陵、平原、洼地,分別占全市總面積的30.8%、25.9%、30.7%和12.6%。最高峰為南部的雞爪頂,海拔924米;最低處系北部辛寨鄉朱家洼一帶,海拔15米。
【行政區劃】
章丘市轄6個街道、14個鎮:明水街道、雙山街道、龍山街道、棗園街道、埠村街道、圣井街道、官莊鎮、辛寨鎮、曹范鎮、普集鎮、相公莊鎮、繡惠鎮、刁鎮、水寨鎮、垛莊鎮、文祖鎮、高官寨鎮、白云湖鎮、寧家埠鎮、黃河鎮,908個行政村(居),總人口100.8萬。
【歷史沿革】
商代,東、北部為蒲姑國。商末,西部為譚國(都今龍山鎮城子崖)。
春秋時期,先后為譚國和齊國諸侯封地賴邑、寧邑、臺邑、崔邑。戰國,屬田齊。
秦,屬濟北郡。
西漢,屬青州部濟南郡(治東平陵城)。漢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縣稱陽丘(治回軍鎮,繡惠鎮回村)等。
東漢時,中部為陽丘縣,北部為菅縣、猇縣,南部為土鼓縣。后陽丘、猇縣并入東朝陽縣。
魏晉時期,東朝陽縣屬樂安國。
南北朝劉宋,改東朝陽縣為朝陽縣,屬齊郡。
北齊,廢朝陽縣置高唐縣(治回軍鎮)。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高唐縣遷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為章丘縣”,取縣北山章丘為名。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河南道齊州濟南郡。
宋、金,屬濟南府。
元,屬山東東路西南道濟南路總管府。
明、清,皆屬濟南府。
民國初,屬岱北道。民國3年(1914年),改屬濟南府。
1945年8月,劃為章丘、章歷2縣,屬泰山專區。
1950年4月,兩縣劃歸淄博專區。
1953年9月,章歷縣并入章丘縣(治舊章丘城,繡惠鎮駐地),劃歸泰安專區。
1958年8月,縣治遷明水。同年11月,泰安專區撤銷,屬濟南市。
1961年5月,泰安專區恢復,又劃歸泰安專區。
1979年1月,復屬濟南市。
1992年8月,撤章丘縣設章丘市(縣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