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市,江西省計劃單列城市,江西省第一個全國百強縣市。樟樹市位于江西省贛中地區,地處贛江中游,鄱陽湖平原南緣。2012年人口63萬,使用贛語宜瀏片,基本上為漢族江右民系。
樟樹名稱的來歷緣于遠古“聶友射鹿“的傳奇故事,故此又有“鹿江“之說。樟樹市歷史上為清江縣,1988年撤縣設立縣級樟樹市。樟樹鎮江西四大古鎮之一。以其特有的藥材生產、加工、炮制和經營聞名于世,是中國著名的南國藥都。歷史沿革
編輯
樟樹市(9張)
樟樹自商周至春秋戰國,先后屬吳、越、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樟樹境內始建新淦縣,縣治淦陽(今樟樹城區)。
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樟樹地分屬新淦、建成、宜春三縣。至東漢中平二年(185),析宜春置漢平縣,縣治在今樟樹中洲鄉西北吳平圩,樟樹地分屬新淦、建成、漢平三縣。
三國時,孫吳改漢平縣為吳平縣。
隋開皇九年(589),省新渝縣入吳平縣;開皇十一年,省吳平縣(從建縣至此達406年)入宜春縣;開皇十八年,復分宜春縣置新渝縣。唐武德五年(622),以今樟樹昌傅鎮太平圩為縣治,置始平縣,武德七年廢,入新渝縣。
唐儀鳳年間(676-678),朝廷賜號樟樹境內閣皂山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八月,割高安的建安鄉、修德鄉,新淦的崇學鄉另建清江縣,以蕭灘鎮(今臨江鎮)為縣治,直屬鎮南軍節度使。南唐保大十年(952),清江縣改隸筠州。
北宋淳化三年(992),割清江、新淦、新喻三縣置臨江軍,清江為首縣。北宋治平三年(1066),割新淦茂才鄉、新喻思賢鄉隸清江縣,縣境由三鄉增為五鄉。
元至元十四年(1277)臨江軍改臨江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臨江路為臨江府,轄清江、新淦、新喻三縣。宣德四年(1429),臨江、樟樹兩鎮均列為全國33大工商稅收重鎮之一。嘉靖四十一年(1562),設湖西分守道駐臨江。
清沿明制,屬袁瑞臨鹽法道臨江府。
民國二年至十四年,屬廬陵道;民國十五年至二十年,直屬省;民國二十一年至三十八年,先后屬第一、二行政督察區。
1930年10月至11月,在臨江鎮建立縣蘇維埃政府,屬湘鄂贛邊境特委領導。
1949年6月19日,在樟樹鎮建立清江縣人民政府(同年7月15日遷臨江鎮,1950年3月27日又遷回樟樹鎮),屬南昌分區專員公署。
1959年1月1日,改屬宜春專員公署(今宜春市)。1988年10月26日清江縣撤銷,改設樟樹市至今。
行政區劃
編輯
樟樹市轄10個鎮,5個街道,4個鄉村。
街道辦事處:淦陽街道、大橋街道、鹿江街道、福城街道、張家山街道
鎮:臨江鎮、觀上鎮、昌傅鎮、永泰鎮、劉公廟鎮、義成鎮、黃土崗鎮、經樓鎮、閣山鎮、店下鎮
鄉:洲上鄉、中洲鄉、洋湖鄉、吳城鄉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出口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樟樹市地處江西中部,鄱陽湖平原南緣,跨贛江中游兩岸,樟樹港與南昌、九江港并稱為贛江三大港口。地理坐標:東經115°06′33″至115°42′23″,北緯27°49′07″至28°09′15″。市區位于橫穿江西的浙贛鐵路和縱貫江西的贛江交叉點上,市域東鄰豐城、南接新干、西毗新余、北連高安。全境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31公里,總面積1291平方公里。
氣候特征
樟樹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具有氣候溫潤、四季分明、霜期較短、日照充足的特點。年均氣溫17.7℃,七月份平均氣溫29.3℃,一月份平均5.3℃;極端最高氣溫40.9℃,極端最低氣溫-11.7℃;≥5℃積溫6145.6℃,≥10℃積溫5585.0℃。年降水量1710.7毫米,多集中在三至六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0%。年日照為1718.2小時。無霜期273天左右,約在十一月下旬初霜,二月底終霜。“春寒”易引起爛種、爛秧,“五月寒”使水稻分蘗受阻和幼株受害,“秋害”危害二晚抽穗揚花,五、六月的暴雨易釀成洪澇,秋旱、冬季冰凍霜雪,常損害作物。
自然資源
編輯
樟樹主要自然資源有有巖鹽、煤、鐵土、瓷土、耐火泥、石灰石、青石、花崗石和砂礫石等。
地表資源包括可耕地62萬畝(其中水田51萬畝、旱地11萬畝),可養水面6.6萬畝、林地34萬畝。
2004年底,巖鹽保有儲量103.676億噸,其中基礎儲量95.5億噸,占資源儲量92%以上。
人口
編輯
樟樹市2012年年末人口59.68萬人。根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統計,2012年出生人數7958人,出生率13.46‰;死亡人數3602人,死亡率6.09‰;自然增長人數4356人,自然增長率7.37‰。
交通
編輯
鐵路
樟樹主要鐵路有浙贛鐵路、京九鐵路。
航空
樟樹距昌北民用機場僅1小時車程,屬南昌1小時經濟圈范圍。
公路
2013年有公路683條,總里程1362.455公里,其中贛粵高速公路和滬瑞高速公路,計54.9公里;國道27.04公里,省道65.23公里,農村公路1215.285公里,形成了一個以國省道為主干、縣鄉道為補充的現代公路網絡。新建汽車客運站三個,占地面積20900平方米,建筑面積5387平方米,日發車500個班次。
經濟
編輯
綜述
樟樹區域經濟特色非常明顯,全市已形成了“藥、酒、鹽、五金機械制造”四大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工業體系。2010年四大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4.25億元,上繳稅收7.77億元;2010年4月,樟樹市入選“中國產業發展能力百強縣”,成為江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區)。
2014年,經過宜春市統計局最終核定,樟樹市實現生產總值292.27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10.2%,全年財政收入42.05億元,比上年增長15.2%。
2012年,樟樹實現生產總值234.02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15.6%,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分別比全國、全省和宜春市高出7.8、4.6和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44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39.01億元,增長17.3%;第三產業增加值68.57億元,增長17.9%。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1年的13.1:57.9:29.0調整為11.3:59.4:29.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39388元,增長15.1%。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141.89億元,增長16.5%,占GDP比重達到60.63%。
第一產業
樟樹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5.60億元,比2011年增長3.9%。其中,農業產值20.27億元,增長1.7%;林業產值1.35億元,增長8.2%;牧業產值18.09億元,增長5.4%;漁業產值5.45億元,增長6.2%。
樟樹市糧食播種面積83835公頃,比2011年增加476公頃,增長0.6%;棉花種植面積201公頃,比2011年減少31公頃,下降13.4%;油料種植面積25587公頃,比2011年增加382公頃,增長1.5%;中藥材種植面積2585公頃,比2011年增加74公頃,增長2.9%;蔬菜種植面積8710公頃,比2011年增加81公頃,增長0.9%。
2012年糧食總產量57.3萬噸,增長4.8%,其中早稻24.7萬噸,增長7.9%。棉花產量270噸,比2011年增產17.4%。油料產量51610噸,比2011年減產0.5%。茶葉產量250噸,比2011年增產3.7%。中藥材產量4093噸,比2011年增產11.8%。水果產量6330噸,比2011年增產6%。
2012年肉類總產量91346噸,增長0.1%。其中,豬肉產量66537噸,增長1.4%;牛肉產量7999噸,增長20.8%;羊肉產量144噸,增長1.4%;禽肉產量16153噸,下降14.7%。2012年年末生豬存欄457897頭,增長6.5%;生豬出欄813803頭,增長5%。家禽存籠457萬羽,增長4.1%;家禽出籠1124萬羽,增長4.6%。禽蛋產量9248噸,增長6.1%。2012年水產品產量43205噸,增長7.9%。
2012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8720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600公頃。2012年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08.3萬千瓦,增長12.0%。其中,農用排灌動力機械21.97萬千瓦,增長1.6%;聯合收割機789臺,增長12.9%。實際機耕面積94260公頃,機械收獲面積68000公頃。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34327噸,增長1.3%。
第二產業
2012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26.3億元,增長17.7%,占生產總值比重達54.0%,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5.01億元,增長15.8%,同比下降8.02個百分點,分別比全國、全省高出5.8和1.4個百分點,與宜春市增速持平。支柱產業仍然保持穩定增長。2012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5.76億元,同比增長20.6%。其中,酒業完成產值33.41億元,增長26.2%;藥業完成產值66.30億元,增長8.5%;鹽化工產業完成產值41.74億元,增長29.2%。
2012年規模工業統計的主要工業產品中,白酒5.135萬千升,增長3.9%;原鹽180.25萬噸,增長10.6%;中成藥8852.3噸,增長16.4%;電動葫蘆1609臺,下降16.1%;單雙梁起重機1495臺,下降6.5%;香料1946噸,增長28.0%;水泥24.06萬噸,下降6.5%。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9.3%,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指數335.17,同比降低了20.01個百分點;實現利稅46.91億元,同比增長11.9%,其中利潤30.82億元,增長12.7%。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0.71億元,增長19.6%,同比下降39.24個百分點。在規模企業中,四特酒公司上繳稅收達8.9億元,榮登首屆江西最具影響力企業榜;仁和集團成為全省唯一“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范企業”。工業園區成為全省首批18個重點園區。
2012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實現總產值17.02億元,比上年增長39.0%,按建筑業總產值計算,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25.6萬元,增長23.7%。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43.49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19.47萬平方米。2012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實現利潤6245萬元,增長43.1%。全部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2.73億元,增長13.7%,占樟樹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4%。
第三產業
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98億元,比2011年增長15.4%。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8.7億元,增長15.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28億元,增長15.3%。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5.0億元,增長22.1%。
2012年樟樹市引進境外資金6100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1.9%;引進國內市外資金39.59億元,比2011年增長23%。2012年樟樹市外貿出口11289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15.3%,同比下降40.2個百分點。
2012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2898萬元,比上年增長10.7%。其中,郵政業務量4021萬元,下降2.4%;固定電信業務量5407萬元,增長32.8%;移動電話業務量13470萬元,增長7.8%。年末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13674門,比上年下降25.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80418戶。其中,城市用戶46707戶,鄉村用戶33711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96800戶,寬帶網用戶63785戶。
2012年共接待來樟旅游觀光者15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其中海外人士4338人次,增長10%;旅游總收入13.8億元,比上年增長91.7%,其中外匯收入125.7萬美元,增長10.9%。
社會
編輯
文化體育
樟樹市(3張)
2012年,樟樹專業劇團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電影放映單位20個。樟樹共有鄉級廣播電視站16個,有線電視用戶69000戶,其中農村用戶37846戶。城區數字電視整轉已經完成,農村數字電視整轉正式啟動;全面完成了70個行政村及50戶以上自然村的廣播“村村響”安裝任務;共建農家書屋241家,基本上實現了村村有書屋的目標。
2012年樟樹在地級及以上比賽獲得10枚金牌、12枚銀牌、19枚銅牌。舉辦樟樹性競賽活動129次,參賽人數19850人次。組隊參加第九屆“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獲得5枚金牌、11枚銀牌、6枚銅牌和兩個最佳表演獎。
醫療衛生
2012年末共有各類醫療機構35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3個;療養院1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57個。醫療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963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1135張。醫療機構衛生人員307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166人。在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785人,注冊護士924人,藥師(士)191人,技師(士)133人。
教育科技
2012年樟樹普通高中、初中、小學在校生分別為8332人,18911人和43218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45人,特殊學校在校生54人,擁有幼兒園93所,在園幼兒19796人。2012年高考成績再創新高。普通高校招生共錄取3537人,錄取率87.87%,二本上線率34.03%,繼續位居宜春市前列。
2012年樟樹科技項目計劃1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9項。通過鑒定與驗收11項,獲得地區以上獎勵4項。2012年專利申請量145件,專利授權量108件。新增省級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中國馳名商標5件,品牌總量繼續位居全省縣市第一。
社會保障
2012年樟樹市農民人均純收入9106.94元,增加1264.94元,增長16.13%;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1196元,增加4948元,增長18.9%。
2012年發放小額擔保貸款6634萬元,支持個人創業小額貸款84.94萬元,新增擔?;?/span>80萬元。市財政為促進就業再就業安排資金320萬元;彌補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資金60萬元。2012年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繳費人數49835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參保人數254615人;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人數9066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繳費人數80639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繳費人數108061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52020人;城鄉居民新農保參保25.4萬人,實現了60歲以上養老保險全覆蓋。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7820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5075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8395戶;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7762人。城市低保和農村低保標準每月分別提高到350元和170元,為32837名低保對象發放低保資金6222萬元;為45037人次住院參合農民補償醫療費用1.05億元;為6890人次大病群眾發放醫療救助資金1606萬元。建成廉租住房375套,公租住房1125套,棚戶區改造300戶。
名勝古跡
編輯
文化古跡(2張)
樟樹市有古文化遺址120多處,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3處,其中以筑衛城、樊城堆為代表,筑衛城距今已有4500多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認定是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古城,樊城堆遺址被考古學家命名為樊城堆文化。吳城商代遺址是江南首次發現的商代大規模人類居住遺址,被考古學家命名為吳城文化。距市區20公里的國家級森林公園——閣皂山,為中國道教三座名山之一,是道教靈寶派創始人葛玄煉丹的地方,被唐高宗御封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道教圣地--閣皂山
閣皂山位于樟樹市東南20公里處的贛江東岸,綿直200余里,因其“形如閣,色如皂”而得名。相傳道學家葛玄曾在此修真悟道、后云游四海,最終仍回到閣皂山、并在駱駝峰之側修建臥云庵,筑壇立灶,煉丹8載,終成“九轉金丹”。
吳城商代遺址
位于樟樹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吳城村、肖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上。它是在江南首次發現的較大規模的商代文化遺址??脊沤绶Q之為“吳城文化”。遺址中心在吳城村土城內。1973年修水庫時,被民工發現。后經6次發掘,面積達61.3萬平方米,清理出房基2座,灰坑和窯地55個,墓葬16座。陶窯2座,出土較完整的石器、銅器、玉器、牙雕等900余件。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為探討江西地區商周青銅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特產
編輯
樟樹自古就有“酒鄉”之譽,因“清、香、醇、補”四大特色而得名的“四特”酒就是樟樹特產之一,源于宋代有名的土酒。于1988年7月獲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
樟樹有悠久的種植柑桔的歷史,樟樹被定為江西省柑桔生產重點市,全國85個柑桔生產基地之一。樟樹紅桔以色艷、味甜、皮薄、核少而聞名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