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是山東省濱州市的一個下轄區。位于山東省北部、渤海灣南岸,是山東省海上北大門。面積2215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辦事處,2007年總人口38萬。據2014年9月9日,國務院關于同意山東省調整濱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4〕119號),撤銷沾化縣,設立濱州市沾化區,以原沾化縣的行政區域為沾化區的行政區域,沾化區人民政府駐富國街道金海五路166號。[1] 沾化漁鼓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沾化是國家命名的“中國冬棗之鄉”。區劃沿革1512年(明正德七年),將48里并為24里,鄉如故。清代,沾化縣4鄉統25里。18世紀中葉(清乾隆年間)沾化縣共轄291個村莊,至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發展到476個。1931年將鄉里設置改為區鄉(鎮)設置,以區統鄉鎮,鄉鎮領村莊,共設7個區,62個鄉、7個鎮,共領462個村??h境域面積約2250平方公里。1945年10月,縣內分7區1鎮(下洼鎮)。1946年,五區分成東五區和西五區,下洼鎮改稱下洼區。1947年1月增劃八區,此時沾化縣轄10個區。1949年9月沾化縣有8個區,1個鎮,91個鄉。1950年2月新華、黃升、永豐、泊頭、太平復稱一、二、三、四、七區;富國區改稱五區,馬營區改稱六區,義和區改稱八區;撤銷下洼鎮,并入三區;撤銷濱??h,李家區、郭局區復歸沾化,分別為九區、十區。1952年4月沾化縣劃鄉,10個區共轄109鄉、1個鎮。1956年5月撤銷十區并入七區。1957年撤區并鄉,沾化縣分4鎮35鄉。1958年9月沾化縣設富國、永豐、下洼、城關、黃升、泊頭、利國、下河、義和、劉坨、郭局、太平、李家、北集14個人民公社。共領525個生產大隊。1958年11月利津縣并入沾化縣,計轄26個人民公社。城關人民公社改名為沾城人民公社。1960年2月,濱縣閻家人民公社劃歸沾化縣,沾化縣轄27個公社。1960年6月,將沾化縣的太平、郭局、義和、劉坨、羅鎮、同興、聯合、五莊等8個人民公社和李家公社的一部分劃歸墾利縣,沾化尚轄19個人民公社。1961年9月調整區劃,閻家公社復歸濱縣,太平、郭局、義和、劉坨等4個公社復歸沾化,沾利分治,沾化縣仍轄原14個人民公社。1962年5月將富國公社分劃為富國、壩上、杏行3個公社。沾化縣轄16個公社。1963年2月撤銷16個大公社,沾化縣改建為9個區,區下設小公社,計轄58個小公社。1968年5月撤區并小公社,沾化縣建沾城、黃升、流鐘、下洼、永豐、泊頭、王侯、富國、齊瞿阝、河貴、馬營、下河、義和、四扣、太平、新戶、李家、馮家、郭局漁業19個公社。1969年3月,郭局漁業公社更名海防漁業公社。1971年3月撤王侯公社、建大高公社。1982年4月沾城公社更名古城公社,馬營公社更名利國公社,撤銷富國公社,建立富國鎮。此時,縣境總面積2741.5平方公里。1983年9月,義和、四扣、太平、新戶4個公社劃屬東營市,沾化縣轄1個鎮14個公社。1984年6月撤公社建鄉、鎮。沾化縣轄富國鎮、古城鎮、下洼鎮3個鎮,大高鄉、黃升鄉、流鐘鄉、永豐鄉、泊頭鄉、齊瞿阝鄉、河貴鄉、利國鄉、下河鄉、李家鄉、馮家鄉11個鄉。同年10月,建海防辦事處,沾化縣轄3個鎮11個鄉1個辦事處。鄉、鎮統領行政村443個。1996年12月泊頭鄉、馮家鄉撤鄉設鎮,1998年永豐鄉撤鄉設鎮。2001年3月,撤銷齊瞿阝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富國鎮;撤銷永豐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下洼鎮;撤銷李家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馮家鎮;撤銷流鐘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大高鄉;撤銷河貴鄉、徒駭河農場,以原河貴鄉的行政區域和徒駭河農場的管轄范圍設立濱海鄉,濱海鄉人民政府駐原徒駭河農場場部。2002年8月,大高鄉撤鄉設鎮。2009年8月,撤銷富國鎮,分別設立富國街道辦事處和富源街道辦事處。2010年6月,黃升鄉、濱海鄉撤鄉設鎮。[3] 2014年9月9日,國務院關于同意山東省調整濱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4〕119號),撤銷沾化縣,設立濱州市沾化區,以原沾化縣的行政區域為沾化區的行政區域,沾化區人民政府駐富國街道金海五路166號。[1]
區劃詳情2010年,沾化區轄下洼、馮家、大高、古城、泊頭、黃升、濱海7個鎮,利國、下河2個鄉,富國、富源2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海防辦事處,共有443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