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是商丘市下轄縣,位于河南省東部、睢陽區西南部,北與寧陵縣、睢縣相連,南與鹿邑縣接壤,西與太康縣相鄰。截至2013年底,柘城全縣總面積1048平方公里,轄柘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22個鄉鎮、辦事處、515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102萬人。
6000年前,柘城是炎帝朱襄氏的建都地和葬地;夏朝時稱“株野”;商朝時名“秋地”;西周時期為“三恪”之一的陳國開國之都;這里是華夏朱氏、胡氏、陳氏宗親發祥的根脈。秦朝時開始置縣,以邑有柘溝環流、兩岸柘樹叢生、自古盛產柘絲而得名“柘縣”,至隋朝時定名為“柘城”,至今已有2230多年的縣治歷史。境內有炎帝朱襄氏陵、柘城故城、夏姬墓、中原野戰軍指揮部舊址等文物古跡??h城中的容湖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濕地公園。
柘城交通便利,八條省道呈“米”字形遍布境內,全縣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省級主干道為主,縣鄉道和村村通為輔,干支相連、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東起柘城的通柘煤田為河南省最大煤田。 柘城縣金剛石微分產量占全國的70%以上,被譽為中國金剛石微粉之鄉。 歷史沿革
編輯
柘城容湖
元朝時期柘城6000年前,炎帝朱襄氏建都并葬于柘城,朱姓起源于此。
夏朝時期稱“株野”。
商朝時期稱為“秋地”。
西周時期為“三恪”之一的陳國開國之都,胡姓、陳姓起源于此。
東周春秋時期,宋、楚兩國在此發生泓水之戰。
東周戰國時期,屬楚國。
據《太平寰宇記》:“邑有柘溝,以此名縣。”秦朝時筑城設縣,因邑有柘溝環流、兩岸柘樹叢生,自古又盛產柘絲而得名“柘縣”。
隋朝開皇十六年(公元5
明清時期歸德府96年),定名為柘城縣。
唐朝時屬宋州。
宋朝時屬南京應天府。
元朝時期柘城屬汴梁路。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舊城圯于大水,一城錦鄉,沒于澤國,即今日“北舊湖”。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城池南遷,以迄于今。
明清時期,柘城均屬歸德府管轄。
解放戰爭時期,淮海戰役
解放初期商丘專區柘城地圖爆發時在柘城設立總前委指揮部。
1914年6月,柘城屬開封道。
1937-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柘城屬日偽河南省豫東道。
1946年日本投降后,屬河南省第二行政區。
1949年解放后,柘城屬河南省商丘專區。
1958年商丘、開封二專區合并,柘城屬開封專區。
1961年復置商丘專區,1969年商丘專區改稱商丘地區。
1997年設立地級商丘市,柘城屬商丘市至今。[4-5]
鳥瞰柘城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柘城縣位于河南省東部、商丘市西南部,北與寧陵縣、睢縣相連
柘城在河南及商丘的位置(2張)
,南與鹿邑縣接壤,西與太康縣為鄰,東北與睢陽區相依。全縣總面積為1048平方公里,約占河南省總面積的0.63%。
柘城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5°06'~115°32'、北緯34°00'~34°15'之間,東西橫跨29公里,南北縱貫27公里。
shadow
出口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柘城縣地圖
地形地貌
柘城位于華北平原南部,屬于豫東平原。全縣地勢平坦,屬黃河沖
柘城北環(2張)
積平原。自然形勢趨向是西北高,東南低,微度傾斜,地面坡降1/3500。最高點在惠濟鄉杜屯一帶,海拔52.8米,最低點在洪恩鄉王瓦房一帶,海拔42.9米,高差10米左右。
水文
柘城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渦河水系。新中國成立后
年輪塔歷經開挖治理,變化很大。2011年,集水面積(包括上游境外)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渦河、惠濟河、蔣河、廢黃河、太平溝、永安溝、小洪河、洮河8條;3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馬頭溝、明凈溝、小洪河北支、蘆溝、楊河、小馬溝、余河坡、朱寨溝、生產溝、清水河、洪牛溝、永安支溝、仿宋溝、小沙河、大仵溝、紅泥溝、晉溝河17條;3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15條。除渦河、惠濟河基本常年流水外,其余均為季節性河流。
氣候
柘城柘城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降水,風向隨季節變化顯著,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的冬長寒冷雨雪少、夏季火熱雨集中、春秋溫暖季節短、春夏之交多干風的特點,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年降水量為720.7毫米,無霜期217天。四季分為春季(3月~5月)、夏季(6月~8月)、秋季(9月~11月)、冬季(12月~2月)。
自然資源
編輯
土地資源
截至2013年底,柘城縣全縣總面積為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106萬畝。
礦產資源
柘城縣地下煤炭資源豐富,東起柘城的通柘煤田煤炭存儲量達230億噸,境內已探明儲量達25億噸的優質煤田,是未來新興能源城市。
柘城縣遠眺
行政區劃
編輯
截至2014年底,柘城縣轄22個鄉鎮、辦事處,515個行政村、社區
柘城縣政區圖(2張)
。截至2014年底,柘城縣轄柘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2個街道辦事處、9個鎮、11個鄉,柘城縣人民政府駐容湖北側未來大道中段。
1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柘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個街道:長江新城街道辦事處、浦東街道辦事處;
9個鎮:城關鎮、伯崗鎮、 安平鎮、起臺鎮、慈圣鎮、胡襄鎮、遠襄鎮、陳青集鎮、崗王鎮;
11個鄉:牛城鄉、邵園鄉、馬集鄉、李原鄉、申橋鄉、皇集鄉、惠濟鄉、張橋鄉、大仵鄉、老王集鄉、洪恩鄉。
柘城縣東關街景
人口民族
編輯
截至2013年底,柘城常住總人口為102萬人, 使用方
柘城縣城區言為商丘話,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690人。擁有漢、回、黎、土、藏、壯、滿、苗等8個民族。
交通通訊
編輯
公路
柘城交通便利,緊鄰京九鐵路與隴海鐵路的
商周高速柘城站口黃金十字架交會處,距連霍高速公路和310國道30公里,東距105國道、西距106國道40公里。商周高速公路與淮亳高速公路貫穿縣境,并在境內設有柘城北、柘城西兩個出入口;永登高速公路從南部穿過,并在柘城、鹿邑兩縣交界處設有出入口;八條省道呈“米”字形遍布境內,柘城全縣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省級主干道為主,縣鄉道和村村通為輔,干支相連、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
商周路、柘鹿路、柘睢路、柘寧路、柘太路、柘鄲路、S326等7條省道與縣、鄉、村三級公路網布全縣,聯通八方,人流物流暢通便捷。東北距京九鐵路、隴海鐵路、商丘觀堂機場僅50公里。截止2013年,柘城縣境內共有公路34條,全長351.44公里,有溝通7個地區、31個縣市的10多余條客運線路。
通訊
截至2013年底,柘城縣鄉有線光纜已鋪通。全縣程控電話總容量達到54800門,實現了國內國際長途電話直撥,圖文傳真。
柘城縣西環街景
經濟發展
編輯
綜述
2014年,柘城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57億元,比2013年增長9.2
柘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2億元,比2013年增長11.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9億元,比2013年增長2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7億元,比2013年增長13.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52億元,比2013年增長2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66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680元,分別比2013年增長9.2%和11.5%。
第一產業
柘城縣盛產三櫻椒、棉花、煙葉、林木、優質小麥等農副產品。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90萬畝以上。柘城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柘城縣三櫻椒常年種植面積達30多萬畝,是全國著名的辣椒生產加工集散地。
2014年,柘城新建高標準糧田12.6萬畝,全縣累計建成25萬畝。全
柘城種植區(2張)
縣糧食總產達到13.7億斤,實現“十一連豐”。柘城縣首次獲得全國產糧大縣、第六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1.6萬畝、“菜籃子”蔬菜標準示范園3700畝。再次被確定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寧豐木業、春海辣椒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2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801家,規模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4.8萬畝。農機總動力118.3萬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了80%以上。疏挖治理7條溝河共72公里,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13萬畝,第三次榮獲市紅旗渠精神杯。完成造林1.9萬畝、森林撫育1.5萬畝。
第二產業
2013年,柘城縣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進一步提升了工業主導地
柘城縣總體規劃圖(4張)
位,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 42.5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較上年提高了3.6個百分點。
柘城工業體系門類齊全,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板塊經濟各具特色,高新技術產業迅速起步。初步形成了皮革、面粉、食品、釀酒、醫藥、化工、造紙、軸承、木材、機械、建筑、鋁制品、金剛石微粉加工等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格局,建有三大工業園區和民營工業城。柘城全縣金剛石微粉加工企業發展到140余家,年產量達3億克拉,占全國生產總量的75%以上,占出口總量的46%以上,是中國內地金剛石微粉加工生產重要基地和主要經銷市場。2013年,柘城縣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新增銷售收入億元以上工業企業5家。
柘城產業園
第三產業
2013年,柘城縣圍繞打造新型城鎮化示范區,柘城城東
柘城(2張)
開發和北環路行政服務新區開發日新月異,城市綠化、美化、亮化、供水、供電、通信、商貿、餐飲服務、文化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精彩紛呈,北湖和千樹園開發工程規模宏偉。2013年,柘城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2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20萬人,城鎮化率37%,現代化的通訊網絡覆蓋城鄉。
社會事業
編輯
文化事業
2013年,柘城縣完成了城區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平移,數字化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7萬戶。
2013年,柘城縣政協合唱團榮獲首屆河南省金鐘獎金獎、河南省第五屆合唱節金獎,被河南省委宣傳部評為“群眾文化活動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