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巴縣,陜西省漢中市轄縣,位于陜西省南端,漢中市東南隅,大巴山西部,米倉山東段,被譽為陜西省“南大門”。為漢將班超的封邑,紅四方面軍曾在此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并建陜南縣,國土面積3437平方公里,境內有漢族、苗族、回族、維吾爾族、壯族等民族居民,其中鎮巴縣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苗民聚居地??h境有白天河風景旅游區,西北獨有的苗家寨,亞洲最大的巴山木竹林等旅游景點。
中文名稱鎮巴縣外文名稱Zhenba County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陜西省漢中市下轄地區涇洋鎮、漁度鎮、鹽場鎮政府駐地涇洋鎮電話區號0916郵政區碼723600地理位置陜西省南端,漢中市東南隅面 積3437平方千米人 口28萬人(2004年)方 言西南官話氣候條件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著名景點班超食邑碑 川陜革命根據地機 場漢中城固機場車牌代碼陜F區劃代碼610728目錄1 歷史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氣候4 資源? 林特資源? 礦產資源5 人口6 經濟? 農業? 工業7 交通8 社會? 教育? 政治? 衛生9 文化? 民間藝術? 古建筑10 旅游? 古鐘廊? 秦巴深處觀光城11 特產歷史編輯夏、商時屬梁朝域。
東周為楚地。東漢永元七年(95年)漢和帝封平定西域名將班超為定遠侯,縣地為其封邑,置定遠域,亦名平西域、班城。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析城固縣南部建南鄉縣,轄今鎮巴、西鄉兩縣地,縣城設在歸仁山,即今鎮巴縣漁渡鎮漁渡壩古城堡,此乃鎮巴建縣之始。清嘉慶七年(1802年)析西鄉南24地,取“漢定遠侯封邑”之意置定遠廳,其后,鎮巴的縣級行政區設置即穩定。民國二年(1913年)廢廳改稱定遠縣,1916年改名鎮巴縣。1932年,紅四方面軍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于次年9月在縣境南部赤南鄉曾建陜南縣。1935年2月紅四方面軍離境長征,陜南縣名消失。1949年12月17日鎮巴和平解放,1949年12月19日鎮巴縣人民政府成立。
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鎮巴縣所轄鄉鎮分別有:涇洋鎮、漁度鎮、鹽場鎮、觀音鎮、巴廟鎮、興隆鎮、長嶺鎮、三元鎮、簡池鎮、碾子鎮、小洋鎮、青水鎮、永樂鎮、楊家河鎮、赤南鎮、巴山鎮、大池鎮、平安鎮、仁村鎮、黎壩鎮、三溪鎮漢中市鎮巴縣地圖
西省南端,漢中市東南隅,位于北緯32°8′至32°50′,東經107°25′至108°16′的地方。其南接四川省萬源市、通江縣,被譽為陜西省“南大門”,東鄰安康市紫陽縣、漢陰縣,西北與西鄉縣接壤。
地貌
鎮巴縣地處大巴山西部,米倉山東段。巴山主脊東西橫亙,構成南北兩個地理單元,成為嘉陵江、漢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地質構成以褶皺、斷層為主,喀斯特地貌發育,多溶洞、暗河,地表巖石多為沉積巖和變質巖。境內溝谷幽深,山勢陡峭,相對高差大。最高點-巴山主峰箭桿山海拔2534米,最低點-巴廟鎮爛柴溝溝口海拔416米,垂直高差2118米。地形以中山地貌為主,海拔800米以下低山面積占8.4%,平均高度為1231.4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坡緩,北坡陡。25度以上坡度面積占84.4%。不同高度、坡度組合,構成境內多樣的地形地貌。橫跨嘉陵江、漢江兩大水系,有較大河流6條。
氣候
鎮巴縣屬北亞熱帶,東南季風濕潤區,大陸性較強,氣溫年差較大。平均氣溫13.8℃,無霜期236天,年均降水1250~1350毫米。
資源編輯林特資源
林地面積371.6萬畝,其中有林地225.86萬畝,灌水林122.68萬畝,疏林地17.76萬畝,人工造林38.9萬畝。森林覆蓋率44.2%,活立木年生產量18萬立方米。樹種以櫟類、竹類頒布最廣,其次是松、柏、樺。野生竹以林竹主主,其中巴山木竹林49.6萬畝,是亞洲同類竹種中最大的連片野生竹林。林特資源主要有漆、木耳、香菇、核桃、茶葉、桑、桐、棕、果、藥材和野生動植物。其中中藥材資源達236種,被稱為“天然藥庫”。
礦產資源
截止2000年底,已發現各類礦產資源25種,探明或基本探明儲量的12種,其中金屬礦3種,化工原料礦3種,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礦4種,燃料礦2種。已開采利用的有:煤炭、板石、鐵礦、硫鐵礦、錳礦、磷礦、鋇礦、毒重石、重晶石、黃粘土、大理石、花崗石等14種。此外鉛鋅廠、鋁土礦、鋇礦、方解石、膨潤土、硅石、鉀礦、石英石、金屬鎂、礬礦等地下資源儲量大、品位高。
人口編輯1950年,鎮巴縣人口為25786戶129990人(男63784人,女66206)。1951年,西鄉縣楊家河鄉劃入鎮巴縣等原因,鎮巴縣戶口增至31300戶164767人。1990年,鎮巴縣總人口為148022人,年平均增長3610人,除1976年,因上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糧食大幅度減產,鎮巴縣人口減少971人外,其余每年都有一定幅度增長,但增長幅度呈下降趨勢。 2006年,鎮巴縣總人口280656人,其中男性人口150566人
縣苗鄉廣場,女性人口130090人。2006年出生人口3131人,死亡人口310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11‰,非農人口26794人,占總人口的9.55%,農業人口253862,占總人口的90.45%,計劃生育率100%。常住人口241100人,其中:城鎮人口57618人,城鎮化水平達23.8%,較2005年提高1.8個百分點。鎮巴縣境內有漢族,苗族、回族、維吾爾族、壯族等民族居民,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苗民聚居地。
經濟編輯農業
1955年,遭受比較嚴重的干旱、冰雹和暴風雨等自然災害,但糧食總產仍達到5萬噸以上,新修水田4221畝、梯地5760畝,造林4802畝,零星植樹87萬多株,畜牧業亦有較大發展。1983年鎮巴縣各業重點戶發展到6844戶,占鎮巴縣總農戶的13.2%。其中糧食重點戶2453戶,多種經營種植業1424戶,養植業2084戶,工副業和個體商業服務及其他883戶。199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7240萬元,多種經營總收入5441萬元,鄉鎮企業收入2967萬元,分別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的1979年增長85.73%、11.49%和32.72%。 2006年,鎮巴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2776萬元。全年糧食總產量99699噸,糧食畝產157公斤,全年油料總產8550噸。肉類總產量達29940噸,禽蛋產量2325噸,生豬出欄278040頭,畜牧業產值達26055萬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的35.8%。林地面積27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4%。
工業
鎮巴縣工業種類有機械制造、現代采掘、釀造、建材、食品加工等。1950年底,鎮巴縣恢復小鐵廠9座,小煤窯7處,毛邊紙廠25家,火紙及皮紙廠100家,織布機150臺,織襪機6臺,陶瓷廠12家,油坊30處。年產鐵100余噸、土紙126.2噸、陶瓷3.96萬件。1990年,鎮巴縣工業產品達19類35種,有全民所有制工業15家,縣屬集體所有制工業10家,區鄉鎮辦工業67家,村辦工業20家、農村合作經營工業62家,城鎮個體工業8家,農村個體工業841家,有固定從業人員7000余人。工業總產值2865萬元,其中全民工業產值占38.85%,縣屬集體所有制工業產值占10.22%,鄉辦工業產值占26.32%,村及村以下工業產值占24.61%。 2006年,全部工業總產值30900萬元,增加值8600萬元,較2005年增長2.2%,占鎮巴縣GDP的7.8%。其中: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7419萬元,實現銷售產值7223萬元;產銷率97.36%。規模以上企業主要產品產量: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大理石材)完成162246m2;原煤產量139128噸;水泥41200噸;屈家山錳礦完成產量23000噸、秦川礦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完成產量17647噸。
交通編輯195
巴山木竹林6年修建第一條公路——西鎮路,到1984年實現鄉鄉通公路,初步形成以西萬公路為軸,鎮簡、鎮碾公路為骨干的公路交通網。1990年,鎮巴縣共有各類公路62條938.9公里。 2006年,鎮巴縣公路通車里程1793公里,等級路429公里,公路通村率91%。鎮巴縣擁有機動車輛達2236輛,貨運周轉量13420萬噸/公里,客運周轉量8221萬人/公里、貨運量216萬噸、客運量168萬人次。
社會編輯教育
民國初期,縣城先后建成高等小學、女子學校、乙種農業學校、簡易師范學校。29年(1940)始建國民學校(公學)。32年(1943)始有中學教育。至35年(1946)鎮巴縣有初級中學1所,學生200名,中心國民學校15所,國民學校165所,學生4932人,占鎮巴縣學齡兒童總數的30%。解放前夕,有初中1所,小學100所,在校學生2132人,教職員270多名。解放后,1952年,鎮巴縣有中學一所,初中教學班5個,在校學生178人,有小學191所,其中完小16所,初小175所,在校學生12778人。1960年,中學發展到8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7所)在校學生達1597人,小學442所,其中完小44所、初小398所,在校學生17387人。1990年,有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1所,學生6750人;職業中學3所、學生384人;完全小學、初級小學619所,學生31274人。 2006年鎮巴縣共有全日制小學266所,在校學生24566人;有普通中學15所,在校學生1438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4%,九年義務教育率97.9%,高中升學率57.9%,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鎮巴縣高考本科上線639人,比2005年提高14%,綜合上線率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