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縣,中國福建省南平市轄縣,位于福建省北部,與浙江省南部相鄰,北緯27°03′-27°32′,東經 118°33′-119°17′。境內東西最大距離7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46千米??偯娣e1735平方千米。通行閩北方言建甌話。政建、小浦、安嵩公路過境。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閩東、閩北獨立師洞宮山會師處、唐代黃巢屯兵處黃念山、明朝銀礦礦工起義舊址錦屏等紀念地,古跡有佛子巖、寶巖。
政和歷來是農業縣,工業基礎薄弱。1949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720.58萬元,農業占96.51%,工業僅占3.49%。行政區劃
編輯
2000年至2003年,政和縣轄5個鎮、5個鄉:熊山鎮、東平鎮、鐵山鎮、鎮前鎮、石屯鎮、星溪鄉、外屯鄉、楊源鄉、澄源鄉、嶺腰鄉。
2006年5月26日,撤銷熊山鎮建制,設立熊山街道辦事處。原熊山鎮的行政區域為熊山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熊山街道辦事處駐原熊山鎮政府駐地勝利街330號。[地理
編輯
政和縣位于福建省北部,與浙江省南部相鄰,北緯27°03′-27°32′,東經 118°33′-119°17′。境內東西最大距離7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46千米??偯娣e173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屬東南沿海丘陵區,東高西低。全境中低山面積占82.8%,丘陵占9.5%,河谷盆地占7.7%。東部為鷲峰山脈北段,河谷盆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最高峰香爐尖海拔1597米。海拔最低的谷盆位于石屯鄉王山口,海拔僅為129米。
氣候:全境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西部18.3℃,中部17.4℃,東部14.7℃。年平均無霜期:西部262天,中部252天,東部212天。平均年降水量:中西部1609毫米,東部1926毫米。平均年日照1907小時。
水文:主要河流有七星溪、松溪等 。交通
編輯
古道
政和縣古道因受地理和經濟條件的制約,普遍路面狹窄,高低不平,不通車輛。通往府縣的大道路面寬1米左右,通往鄉村的小路路面寬0.3~0.6米??h際古道有7條:
政和至壽寧。為官府正道。由政和城關經稻香、外屯、湖屯、黃坑、黃嶺、新康、牛途,達壽寧縣的南溪,全程140公里。
政和至松溪。為官府正道。由政和城關經暗橋、梅坡,過寨嶺隘,抵松溪的茶坪,達松溪城關,全程25公里。
政和至建甌。為官府正道。由政和城關經官湖、桐嶺峽、富竹莊、際下,越金華隘入建甌縣界,全程33公里。
政和至屏南。為官府偏道。由政和城關經林屯、樟口,越九龍崗、茶林、大溪、楊源、上莊、深洋,抵達屏南,全程100公里。
政和至周墩。為官府偏道。由政和城關經東峰、外屯、稠嶺隘、下園、鎮前、泗橋,抵寧德縣周墩,全程60公里。
政和至浙江慶元。為官府偏道。由政和城關經稻香、鐵山、江上、嶺腰隘至浙江省境,過安溪、菊水,抵浙江慶元縣,全程80公里。
政和至建陽。為官府偏道。由政和城關經西津新口、護田、東平、界溪、嶺根,抵建陽縣焦坑,全程140公里。
政和縣自古村落分散,古道縱橫交錯。因一年四季降雨頻繁,大多古道為石頭路,路面鋪上雜石,陡坡處鋪成石級,三五里路建一個避雨亭,有的橋梁上面加蓋屋面;供行人避雨,也保證橋梁經久耐用。路亭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長方亭、八角亭、六角龍鳳亭、橢圓石獅亭、圓形蟹口亭、龍角亭等。民國時期全縣有古路亭431個。新中國建立后,由于修建公路拆除一部分,道路改線荒廢倒塌一部分和少量新建一部分,到1988年,全縣共有路亭百余個。
航運
政和縣僅有松溪自古可通小木船。松溪航道在縣境內的航程為13公里,其中??诘轿鹘?/span>10公里、西津到新廠3公里。明時,曾在西津設一碼頭牌坊。清嘉慶年間,朝廷在西津碼頭設有船差一職。
新中國建立后,縣人民政府逐年撥款整治河道,使航道保持5米寬、0.6~0.8米深。1965年,重修西津碼頭,寬20米,高10余米,臨河鋪設石階36級,供過往船只停泊、裝卸貨物。1968年后,隨著公路交通的進一步發展,水運銳減,航道逐漸荒廢。
省道
賽浦公路:起自福安賽岐港,經周寧縣、政和縣、松溪縣,迄于浦城縣城。全線長236.25公里,是橫貫閩東北,聯接閩浙贛三省的主要公路干線,自80公里100米處進入政和縣境內,經郢地、鎮前、外屯、稻香、城關、寨嶺,于149公里處出界進入松溪縣,政和縣境內長65公里。政和縣負責施工境內53.27公里路段,于1958年7月動工,1959年4月竣工。國家撥款216.40萬元,政和縣投工125.66萬工日。通車后,經多次改造、養護,達到三級公路標準,據1988年設點測試,晝夜最大車流量達1221輛次,為原設計的6倍多。
甌政公路:起自建甌縣城,經東峰、川石、西津,至政和縣城止,全長89公里,境內長20公里。民國28至31年,完成土方工程;民國36年因籌建浦(城)福(州)線,公路基廢棄造田;民國37年復建政和縣境內城關至西津的土方工程。1957年3月,全縣組織民工和機關干部職工參加修建政和至西津路段。1958年11月竣工通車,列為縣道。1962年11月,省森工局補助18萬元,修建甌政路伏演至鋪前3公里路段;1967年6月至1968年3月,省公路局投資61萬元建成西津公路大橋。甌政公路經多次修整,于1968年4月全線通車,達到三級公路標準,列為省道。
稻安公路:起自政和縣稻香賽浦公路的132公里868米處,經鐵山、江上、嶺腰,至浙江省慶元縣安溪鎮止,縣境內全長22公里,是通往浙江省的一條重要公路。稻安公路于1959年底開工,1973年10月竣工通車,前后歷時15年,分四期施工。第一期,1959年冬至1960年春,由鐵山公社組織沿線農民投義務工修建,開通稻香至鐵山4.69公里。第二期,1962年6月至1963年4月,續建鐵山至江上5.28公里,由鐵山公社組織民工修建。第三期,1965年至1970年,由省林業廳投資,續修江上至嶺腰8.75公里,由省建設兵團15團3營施工。第四期,1970年5月至1973年10月,由松政縣革命委員會組織民工續修嶺腰至安溪段的3.28公里的路段,由地區公路局撥款2.45萬元,林業局撥款2.46萬元。稻安公路經多次整修達四級公路標準。
大鎮公路:起自古田縣大橋鎮,經屏南縣、政和縣的上莊、楊源,至鎮前牛跡洋止,與賽浦公路相接,總長107.4公里,縣境內全長25公里,是閩北通往福州的主要公路。1969年3月,政和、屏南兩縣聯合組成“0195工程指揮部”,負責組織修建雙溪至牛跡洋段39.7公里,由省公路局第一工程隊負責施工,政和縣動員0.57萬多個民工,并向福鼎縣招收民工240人上場,1969年5月全線動工,1970年6月竣工通車,達到三級公路標準,工程總造價262.52萬元,全部由國家撥款。1983年,省公路局把大鎮線改為安嵩線,列為省道。1988年,經設點測試,晝夜最大車流量1100輛次。[旅游景點
編輯
飛鳳山公園位于城區、七星溪南側。始建于1983年。公園占地面積120.2畝,總投資51.07萬元。至1988年,園中植觀賞樹木200多種、2.5萬棵,栽植各種花卉138種。建有亭、閣、門樓、茶室、烈士紀念碑,
旅游景點(2張)
開有環山路,置有石凳、石桌。園內設文化娛樂區、兒童活動區、安靜游覽區、烈士紀念區和公園管理區。
洞宮山位于政和縣楊源鄉境內,地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屏南縣鴛鴦溪上游,面積約1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459米。因山中一巨石呈“宮”字狀,奇山洞又有洞中宮殿之稱,故名“洞宮山”,山中有奇峰異景49處,其中以“花橋、虹溪、怪圈”三絕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