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區位于浙江省寧波市境東北部,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長江三角洲南冀,東海沿岸。東屏舟山群島,西連寧紹平原,南接北侖港,北瀕杭州灣,與上海一衣帶水。2013年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寧波市鎮海區為第一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鎮海區轄4個街道、2個鎮,2012年底,戶籍人口22.76萬人,陸地面積21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1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行政區劃編輯
鎮海區地圖截至2005年12月31日,鎮海區轄4個街道、2個鎮,24個居委會、62個村委會:蛟川街道、駱駝街道、莊市街道、招寶山街道;澥浦鎮、九龍湖鎮,鎮海區府位于招寶山街道。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鎮海地處北緯30°、東經121°,中國東海之濱,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長江三角洲南冀,寧紹平原東端,東屏舟山群島,西連寧紹平原,南接北侖港,北瀕杭州灣,東接北侖區、南接江北區,西連慈溪市、北臨東海,與上海一衣帶水。自古以來鎮海是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口岸之一,素有“浙東門戶”之稱。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和舟山跨海大橋的建成,鎮海成為西聯寧波,北通上海,東鄰舟山的交通節點。
地形地貌鎮海區陸地面積246平方公里,地形狹長,地勢西北、東南兩端高,中間平,甬江由西南流向東北入海,橫貫境內中部。全區地形分西北平原低丘、中部丘陵平原和東南丘陵島嶼三大類型。甬江以北為西北平原低丘,屬寧波北部水網平原,系全新世沖積、海積湖泊、河泊淤積形成,地表高程2~3米(黃海高程系。下同)。平原西北緣為低山丘陵,屬四明山余脈,高程均在100~400米之間。甬江以南為中部丘陵和平原間隔地帶,其丘陵屬天臺山余脈,高程多在200~500米之間。以靈峰山體相隔,山以西稱長山平原,與鄞東平原連成一體,為第四紀沖積、海積和湖泊、河泊淤積形成,地表高程2~3米;山以東為大碶─柴橋平原,北沿金塘港,西南兩面為靈峰山和太白山山腳線,亦為第四紀海浸沉積形成,地表高程2~3米。境內東南丘陵島嶼,稱穿山半島。其山體系天臺山余脈延伸,半島南北兩側棋布大榭、梅山等島嶼20余個。環海山間多峽谷平原,系洪積和海積形成。
氣候特征
鎮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3℃,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持續時間231天至235天。年有效平均積溫4920℃至5030℃。無霜期237天,年降水量1310至1370毫米,年雨日148天。年日照時數為1944.3小時,日照率為44%。但夏秋間的臺風,春季低溫多雨和秋季多陰雨。交通編輯航運
光緒十六年(1890),置海龍輪首航鎮甬線。1896年行駛寧波─舟山─海門的濟安客輪在鎮??坎?。1898年云龍足踏輪行駛鎮甬線。光緒二十八(1902)有3艘輪駛五山頭線(舟山群島)。1936年間,在縣城靠泊大小班輪29艘,共23566噸位。1937年“七·七”事變后,是年冬甬江口沉船封港,自此外海航運業一落千丈。至解放后逐漸復蘇。
公路
1931年9月始建鄞鎮慈公路,1933年8月建成,全程44.2公里,鎮??h境31.82公里。
1932年10月由鄞鎮兩縣籌筑寧穿公路,1934年7月建成,1938年2月路基掘毀停車。
1935年1月建成鎮駱公路,由鎮??h城至駱駝,長13.5公里。1938年路毀。
1933年至1936年連成自鎮海江南至大碶的鎮大公路,全長14.3公里。1938年初掘毀。
1935年1月建成慈龍公路。自慈城南門至龍山邱王,全長19.2公里,縣境內長13.2公里。1938年春路毀。
1935年1月建成自汶溪至駱駝的汶駱公路,長8.15公里,1938年春路毀。截止2013年,區內主要公路有329國道(鎮海段)、長邱線、莊俞公路、汶駱公路、駱霞線、鎮駱公路、河橫公路、海天公路、寧鎮線、望海公路、慈海公路。
高速公路
寧波繞城高速公路、甬舟高速公路。
鐵路
1916年在伏龍山南麓的三北輪埠公司碼頭配套的龍山鐵道建成,長約1.6公里,行駛小火車自站房至碼頭,運送貨客。1937年底拆毀。自大碶瓔珞河頭越育王嶺至鄞縣寶幢鐵軌,長3公里,由大碶人樂振寶出資承建,1933年建成行駛小火車。1941年被日軍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