湞江區位于韶關市區東北部,武江、北江以東,東、南接曲江區,西臨武江區、樂昌市,北連仁化縣,是韶關市轄三區之一,為韶關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中心。 1975年11月設區,1984年6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升格為縣級區。2004年5月,韶關市實行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將原北江區的行政區域和原曲江縣的犁市鎮、花坪鎮劃歸湞江區管轄。 湞江區現轄5個鎮5個辦事處,全區土地面積572.1平方公里,2014年末全區戶籍人口34.7萬人,常住人口40.2萬人。2014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GDP)179.9億元,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
位置
湞江區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跨東經113°36′、北緯24°18′。轄區東、南接曲江區,西臨武江區、乳源縣,北連仁化縣和樂昌市,為韶關市轄區。
湞江區地處亞熱帶地區,春季時南下冷空氣與北上暖流在華南對峙,區境常出現長時間低溫,并伴有連綿陰雨、少日照天氣。初夏時,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作用下,西南季風帶來充沛的水汽,區境有較豐富的雨量。盛夏初秋,區境常受熱帶低壓和臺風環流影響。秋季,東北季風占領地面,高空仍為副熱帶高壓所盤踞,形成晴朗干燥天氣,為一年四季最佳氣候。冬季受低緯度大氣環流影響,又受中、高緯大氣環流制約,有強冷空氣南下,造成區境普遍降溫、大風及陰雨天氣;冷鋒過后,受冷高壓控制,天氣一般較為晴朗。區境氣候特征為:冬短夏長,春秋交替快,四季分明。區境春季劃分為3~4月,夏季為5~9月,秋季為10~11月,冬季為12月到次年2月。春季冷暖交替頻繁,多低溫陰雨,平均氣溫15~20攝氏度,平均降水量約為300~400毫米。夏季酷暑炎熱,月平均氣溫28.1~29.1攝氏度,平均最高氣溫33.9~34.3攝氏度,高于35攝氏度高溫多出現在7月和8月。盛夏因受臺風和熱帶低壓及環流影響,午后多發生雷陣雨。秋季晴朗,晝夜溫差大。隨著冷空氣活動逐步加強影響區境,降水量亦較少,遇有秋季臺風、冷空氣影響,造成低溫和陰雨天氣,俗稱“寒露風”,對晚稻抽穗、揚花、灌漿不利。冬季較為寒冷,每年均有霜凍出現,冷的年份有降雪、雨松現象,平均最低氣溫5.2~7.1攝氏度。日照比較豐富。區境地處低緯度,太陽輻射比較大,年太陽輻射總量99~113千卡/平方厘米,光能資源與溫度資源季節配合較好,日均氣溫大于10攝氏度的太陽輻射時間占全年90%,并主要集中在植物生長季節,水分條件也較合適,有利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災害性天氣較多。區境氣候條件比較優越,但也有暴雨、干旱、低溫冷凍、冰雹等多種氣候災害。每年2~3月,常有持續多天的低溫陰雨天氣,年均1.3~1.9次,平均天數約10~14天。一般在10月份出現“寒露風”氣候,對晚稻生產極為不利。暴雨天氣主要出現在5~6月,降水強度大時河水猛漲,伴有山洪暴發,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干旱季節主要出現在8~10月,9月出現干旱幾率最大,稱為“秋旱”,一般天數為20~28天,最長有78天。此外,發生雷雨大風、冰雹、龍卷風等災害性天氣,一般出現在2~9月。
土地資源
湞江區區境土地資源,按資源利用方式主要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及未利用地三大類。截至2004年6月,湞江區有土地總面積13009公頃,其中農用地約占9782公頃,建設用地約占2341公頃,未利用地約占886公頃;北江區有土地總面積6030公頃,其中農用地約占4450公頃,建設用地占1144公頃,未利用地約占435公頃。2004年7月增加犁市、花坪鎮后,全區共有土地總面積34691公頃,其中農用地約占27126公頃,建設用地約占4935公頃,未利用地約占2630公頃。
水資源
湞江區水資源得益于所處的低緯度、毗鄰海洋等地理環境,以及承受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孟加拉灣水汽的輸入,氣候溫度濕潤,降水豐沛,地表水資源充裕。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1537.7毫米,折合降水總量309.2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深978毫米,過境水量27.20億立方米。境內湞江、武江被納入水資源劃分的四級資源分區,平均淺層地下水資源量6.51億立方米,長期外來客水量為占總降水量的8.56%,其中外省年均注入區境客水量約9.31億立方米,省內其他市注入區境客水量約2.9億立方米。按水資源配置,境內人均擁有水資源量約683立方米,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約666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376立方米,農業灌溉畝均用水量可達776立方米,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79升/日,農村居民人均用水量148升/日,水資源居廣東省前列。
礦產資源
區境礦產種類包括:燃料礦產、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冶金輔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礦產、稀土等非金屬礦產,主要分布在區境的黃崗、十里亭、臘石壩、良村、蓮花山、花坪、犁市、新韶、樂園等地及周邊地區,礦產開采以煤炭、磚瓦黏土、建材水泥灰巖、冶金輔助原料礦產熔劑石灰巖、耐火黏土等為主。煤礦開采主要分布在區境的犁市、臘石壩、田螺沖和花坪鎮,十里亭、良村等地亦有少量,花坪曲仁和田螺沖等地曾是廣東省主要產煤基地之一;冶金輔助原料礦產主要以熔劑石灰巖、耐火黏土開采為主;熔劑石灰巖分布較多,儲量大,品質優良,為區內開采利用的主要礦產之一;耐火黏土,已探明儲量大約700萬噸,是區境耐火材料加工、生產的主要利用礦產資源之一;建筑材料礦產主要包括水泥灰巖、磚瓦黏土等,水泥灰巖為生產水泥的主要原材料,區境多集中在十里亭、新韶等地;黏土主要分布在郊區廣大丘陵地帶,資源儲量豐富,新中國成立前曾有陶瓷、磚瓦業開采,新中國成立后開采面積擴大,20世紀80年代后城區建設加快,磚瓦黏土開采利用較多。
森林資源
一、林地概況區境森林位于韶關市區東、南和北面,是韶關城區綠色屏障,一年四季受季風影響,光能和濕度資源較好,水分適中,土壤主要由紅色巖和一般巖風化發育成的紅黃壤,在亞熱帶濕潤氣候條件下,山林地被草本植物多為芒萁、野古草、石芒、茅草,地被灌木多為崗松、桃金娘。區山地多為中低小丘陵嶺地,東高西低,南北走向的山為稔菇山、蓮花山、望城嶺、黃崗坪、帽峰山等,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花拉寨山、柯樹山等。山地海拔高度為50~518.8米,最高山峰為帽嶺。二、樹種分布1993年前,區境森林主要以針葉馬尾松為主,各村委會均有馬尾松分布,闊葉混交極少。1994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時,區境有馬尾林面積5740公頃,其中湞江區3719公頃,北江區204公頃,分別占區林地總面積的80%和81%。1994年,區境人工種植甜竹筍及其他闊葉樹種,馬尾松林比例逐漸減少。1995年始,區境進行新農村建設時,村莊周圍普植闊葉樹種。2004年,全區有馬尾松林面積4608公頃,比1993年增長減少19.74百分點;闊葉樹及其他樹種面積1482公頃,比1993年增長2.65倍。三、森林蓄積1984年10月,韶關市移交給湞江區土地總面積12391.7公頃,林業用地面積5840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2978.8公頃,疏林地918.8公頃,無林地1942.公頃,森林資源活立木蓄積量有60831立方米;移交給北江區土地總面積5743公頃,林業用地面積2629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1435.4公頃,疏林地411.3公頃,無林地782.3公頃,非林業用地面積3114公頃,森林資源活立木蓄積量為64300立方米。
區劃編輯湞江區轄5個街道、2個辦事處、5個鎮:車站街道、東河街道、南門街道、和平街道、太平街道、曲仁街道、田螺沖辦街道、樂園鎮、新韶鎮、十里亭鎮、犁市鎮、花坪鎮。區人民政府駐東河街道。
人口編輯2001年始,區境的房地產業快速發展,逐步吸引外地人口來區參與經濟建設,加上戶口遷入政策適當寬松,區內人口仍快速增加。截至2003年年末,湞江區有總人口198997人,比2000年減少5643人;北江區總人口162930人,比2000年增多23246人(含流動人口)。2004年6月,北江區和曲江縣犁市、花坪鎮人口劃歸湞江區。截至2004年年末,湞江區有總人口362520人(未含流動人口),其中:非農業人口295980人,農業人口66540人。
經濟編輯綜述
2014年,湞江區完成生產總值186.86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0%、-0.7%、9.5%,三大產業比例調整為3.1:20.7:76.2;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9.02億元,增長0.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6億元,增長1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4.55億元,增長1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1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12332元,增長10%。
工業
湞江區湞江區境工業起源較早,明朝前,區境已有較發達的手工業,冶銅、陶瓷、煉鐵工業具有一定規模。到清代,區境逐步形成小規模的織布、造紙、竹木加工、糧食加工等手工作坊。民國時期,區境農機、化工、食品加工、服裝及生活用品加工等手工業開始大量興起,尤其是抗日戰爭爆發后,韶關作為戰時省會城市,大批淪陷區工業遷入區境。1945年廣東省政府撤離韶關后,區境工業急劇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區境工業逐步得到恢復。1951年始,韶關市對私營工業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截至1955年,區境先后發展成立五金農具、木器家具、竹器、米面、縫紉、豆腐加工等作坊式工業生產合作社有8家(其中:南區4家、北區2家、東郊2家),約有職工330人;1956年,企業公私合營后,區境有綜合性工業企業4家、手工業6家,約有職工280人。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時期,區境掀起“大煉鋼鐵運動”,曾興辦有多家煉鋼廠,到1961年,國家進行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大部分劣質廠被撤銷。1966年始,區境遷入或興辦部分工業企業。到1975年10月,區境有街道辦工業企業33家,其中湞江區18家、北江區15家。1975年11月湞江、北江兩區建置時,韶關市將區境街道辦企業劃歸區管,行業大多是縫紉、竹木加工、五金鐵器、食品加工、陶器、印刷、農機修配等小型作坊式集體企業,生產主要以加工業為主,企業總有職工100余人。1976~1980年,湞江區單車修理組有職工3人,在路邊搭棚設2個點進行自行車維修,主要資產是幾把扳手、膠鉗等工具;北江區冶煉廠初始只有6名職工,利用牛棚做工場,以廢舊有色金屬、灰渣、廢水為原料,從事有色金屬回收,主要資產只有幾把鐵鍬和幾個木盆。1981年,區境下放農村的知識青年回城,湞江、北江兩區政府及各街道辦事處為解決回城知青就業問題,先后興辦縫紉、化工、皮塑、食品加工、農機修配等多家工業企業。到1984年,湞江區有工業企業26家,職工600余人,工業產值395萬元;北江區有工業企業32家,職工800余人,工業總產值750萬元。1985~1990年,區屬工業開始技術改造,企業規模和產值均穩步上升。1991~2003年,區非公有制企業迅速發展,湞江、北江兩區政府逐步調整工業結構,引導和發展非公有制企業,區工業企業仍有較好發展。截至2003年,湞江區有工業企業225家(含小型個體企業,下同),工業產值26772萬元,分別為1985年的7.04倍和41.16倍;北江區有工業企業192家,工業產值56567萬元,分別為1985年的4.49倍和43.08倍。2004年6月北江區區屬工業劃歸湞江區后,全區有區屬工業企業485家,從業人數11萬余人,工業產值112419萬元。 湞江區積極破解土地、資金、環境、人力等要素瓶頸,2014年為工業企業供地902畝,協調貸款12億元。新增比亞迪、創力機械、新偉金屬、港龍生物等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到58家,產值億元以上企業18家,新增3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7.8億元,同比增長5.68%。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32億元,同比增長6.8%。園區經濟加速增長,油泵油嘴廠、磊信機械等10家企業建成投產,容聲電器、廣化科技等5個項目開工建設,產業園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6.6億元,工業增加值4.5億元,同比增長14.8%。積極推動企業科技創新,重點實施韶鑄大型鑄鋼件生產工藝、中機重工海洋鉆井平臺等技改項目,組織賽力樂開展高新企業復評申報工作,全區工業技改投入2.72億元,同比增長232%。同時積極扶持中機重工等新型節能環保企業發展,著重抓好全區節能降耗工作。
農業
湞江區1984年,湞江區種植蔬菜面積5263畝、產值約358萬元,種植水稻面積19100畝、產值約658萬元;北江區種植蔬菜面積1940畝、產值約281萬元,種植水稻面積4825畝、產值約93萬元。1985年,湞江、北江兩區重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逐年減少水稻種植面積,擴大蔬菜種植面積,并把部分水田或旱地改種其他經濟作物或挖塘養魚。截至1995年,湞江區種植蔬菜面積達11590畝,比1984年增長1.2倍,水稻種植減少至8276畝,比1984年減少130個百分點;北江區種植蔬菜面積3000畝,比1984年增長54.64%,水稻播種減至1750畝,比1984年減少175.7個百分點。1996年,湞江、北江兩區農戶挖荒山增加菜地,減少水稻播種面積,增加蔬菜種植和其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積極引進種養公司,采取公司+農戶的一條龍生產加工模式,靈活地帶動農業結構調整。期間,湞江區提出“1154”工程規劃,即實現1萬畝水產養殖面積,飼養100萬只“三鳥”,建成5000畝高標準蔬菜基地,農村人均年純收入達4000元以上。區政府在水產和禽畜養殖方面,積極鼓勵當地農民投資和外地游資,把種投資有機結合起來;鞏固扶持原有“養鴨場”、“豆腐村”、“豆芽村”,擴大專業村生產規模;重點扶持種植戶發展蔬菜、粉葛、淮山等經濟作物種植,形成連片1500畝“蔬菜村”、“粉葛村”、“淮山村”。北江區以灣頭“三雄種苗公司現代農業示范區”為重點,開發蔬菜生產基地320畝,在養殖方面重點抓品種結構調整,大力推廣瘦肉型三元雜交豬飼養,優化水產品種養殖結構。截至2003年,湞江區種植蔬菜面積1.75畝,水稻播種面積5861畝,生豬飼養5.66萬頭,“三鳥”飼養54.20萬只,魚塘面積9570畝;北江區種植蔬菜面積4300畝,水稻播種面積880畝,生豬飼養2.87萬頭,“三鳥”飼養71.41萬只,魚塘面積4000畝。2004年6月新增十里亭、犁市、花坪三鎮后,湞江區種植蔬菜面積6.01萬畝,水稻播種面積4.45萬畝,生豬飼養12.84萬頭,“三鳥”飼養298.22萬只,魚塘面積1.62萬畝。 2014年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9.6億元,增長3.8%。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乳香元農業示范園、明弘生態園、馮氏生態園三大基地初具規模,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3個。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超額完成市下達的農村住房保險和水稻種植保險參保任務,發放種糧補貼133.5萬元,發放農機補貼44萬元。村莊整治、鄉村清潔美、名村示范村建設成效明顯,建成名村1個、示范村1個;投入資金25萬元,新建農村垃圾收集、清運設施200個。扎實開展“綠化廣東大行動”,完成鄉村綠化美化村莊10個,造林面積1.5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60.24%。建成1.38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完成大富河綜合治理和7宗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農村防洪抗旱能力明顯提高。投資546萬元,完成15.6公里農村公路硬底化和縣道、鄉道保養,城鄉道路通行能力進一步提升。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進展順利,投入幫扶資金1637萬元,45個幫扶項目有效推進,啟動“廣覆蓋,管長遠”可持續扶貧機制建設,為扶貧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商業
加強限額以上商貿企業培育工作,制定實施《湞江區扶持企業發展為“三上企業”的實施意見》,新增12家限上商貿企業,其中,中金嶺南商貿有限公司凈增銷售額20.4億元,拉動批發業限上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19.2%。圍繞打造全市現代商貿物流先行區的目標,狠抓東環商貿物流園建設,成功舉辦韶關現代商貿業發展論壇暨東環商貿城招商簽約儀式,制定出臺《湞江區東環商貿物流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加快專業市場培育,韶關市義烏小商品批發商貿城、鑫金匯建材家居廣場項目順利開盤銷售,新雪域農產品(冷鏈)物流園項目已列入省重點建設項目,萊斯家居廣場進展順利,十里亭片區和東環片區黃金商業圈初步形成,城鄉商業氛圍進一步濃厚?,F代旅游業有序推進,實施犁市當鋪修繕工程,成功舉辦“2014湞江櫻花文化節”。積極發展建筑房地產業,云峰詩意、和廷苑等新樓盤開盤,碧桂園、錦繡御水豪庭、金港商貿城等項目順利實施,全年完成建筑業產值96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87.68萬平方米。
文化編輯方言
韶關市區、樂昌市區和仁化縣城則普遍使用粵方言(廣州話),普通話在市區、縣城及工礦區也普遍使用。 新中國成立前,區境以其地處南北交通咽喉,又為南北商貿重鎮,由此形成方言雜聚,各處分布的“南腔北調”格局。主要的方言,仍以三大民系流行的漢語方言為主。其中,主要包括粵方言、客方言,以及韶州本城方言等。在境內農村地區,以流行客家方言為主;在境內城區,以流行粵語方言(白話)為主,本城方言次之。新中國成立后,伴隨著新移民不斷遷入境內,以粵方言、客家方言為主導的區轄境內,逐步融入贛方言、湘方言及閩方言,標準的漢語普通話亦在境內流行。形成城區以粵方言為主,客家方言遍布城鄉,兼有韶州本城土語、贛方言、湘方言、閩方言等族群方言分布。
遺址
孫中山北伐大本營舊址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后,為打倒軍閥割據,謀求全國統一,于1922年和1924年,曾先后兩次親臨韶關督師北伐。孫中山北伐誓師廣場舊址1922年5月6日~6月1日和1924年9月12日~11月4日,孫中山先生兩次親臨韶關督師北伐,先后在韶關南教場(今中山公園),舉行北伐誓師大會和舉行“雙十”紀念活動,檢閱北伐軍,接見蘇聯“窩羅夫士忌”號巡洋艦的官兵,還參加了在此召開的“韶州各界贊助北伐大會”,并在會上作了題為《北伐原因》的長篇演說。廣東省農民協會北江辦事處舊址位于市區下后街當年的“四邑同鄉會”宏仁善堂內(今建國路小學)。原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平房,1925年曲江縣農會在這里辦公,并在此召開了曲江縣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曲江縣農民協會在此成立后,辦公居左側兩房;1926年1月,廣東省農民協會北江辦事處在此成立后居右側一房。同年,中共北江地方委員會亦設在此。1960年12月26日,北江農民協會辦事處舊址公布為韶關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擴建學校,辦事處舊址房子被拆除,唯宏仁善堂石匾額尚存。北江農軍學校舊址位于市區弓箭街都司衙門(今為建國路50~60號,市糧食局所在地),是大革命時期中共北江地方委員會,根據粵北農民運動斗爭形勢發展的需要開辦的。于1926年10月至1927年4月共舉辦兩期,學員200多人。是一所專門培養農運武裝軍事干部的學校。北江農軍學校主任,初期由蔡如平擔任,后由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生、北江地委成員朱云卿擔任。1927年廣州“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后,北江農軍學校畢業的兩期學生,隨北江農軍北上武漢,繼而部分人員參加八一南昌起義,流沙戰役失利后,部分人員陸續返回粵北參加當地武裝斗爭,還有部分人員參加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75年5月7日,北江農軍學校舊址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南韶連政治干部講習所舊址位于市區風度路60號,原為豫章會館,今為商業門店。1926年11月至1927年4月,以駐韶湘軍第二軍教導師師長陳嘉祐的名義,在此舉辦南韶連政治干部講習所。講習所由中共北江地委領導,聘任教導師副官劉小山(中共黨員)為校主任,中共北江地委、廣東省農會北江辦事處、省農會特派員、省婦運會等干部到所講課。當時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黨代表的李富春曾來講過幾次課,支持辦學。學員大都是吸收下層進步知識分子參加。至1927年4月講習所結束,共培訓200多名干部學員,充實了北江各縣農運政治干部隊伍力量。朱德部駐犁市舊址1927年12月中旬,朱德率南昌起義軍余部輾轉來到當時的曲江縣犁鋪頭(今湞江區犁市鎮),以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范石生部140團的名義將團部設在犁市街西李達材的當鋪內。朱德化名王楷,住在當鋪的樓上。該當鋪高11米,墻厚0.5米,室寬21.8米,上下兩層建筑面積共1075平方米,由青磚砌筑。朱德在此期間,參加了北江地區的革命活動,幫助支持了曲江縣清水塘農民運動和仁化縣董塘等地的農民武裝暴動。該舊址今為湞江區犁市公安派出所辦公所在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團舊址位于峰前街韶州師范學校(原為相江書院)。軍官教導團駐扎在該校禮堂,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面積約500平方米。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汪精衛與蔣介石合作反共后,10月初,軍官教導團在葉劍英率領下,由武漢南下抵達韶關,后全團南下廣州,參加了12月11日的廣州起義,成為廣州暴動的主要武裝力量??箶逞輨⌒麄鞯谄哧犈f址位于湞江區東河壩墨江會館(今為啟明小學)。1941~1942年抗日戰爭期間,由中共地下黨領導的第七演劇宣傳隊(當時全國組織有十個演劇宣傳隊)在韶關和北江各地演出過《船夫曲》、《黃河頌》、《軍民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天國春秋》、《祖國在召喚》等10多個抗日宣傳劇目。隊長吳狄舟,副隊長徐洗塵。該隊與第七戰區政治大隊同駐一地。中共粵北省委舊址中共粵北省委舊址,位于五里亭(今牛奶場內),為磚木結構平房院落,面積約200平方米。1940年冬,中共廣東省委根據抗日戰爭形勢發展,在始興沈所紅圍召開省執委擴大會議,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決定將原中共廣東省委劃分為粵北省委和粵南省委,粵北省委書記為張文彬,粵南省委書記為梁廣。1941年春,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成立,張文彬調為副書記,李大林接任中共粵北省委書記,并遷省委于五里亭牛頭沖民房。1942年5月26日,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組織部長郭潛被捕叛變,第二天即帶領國民黨特務在五里亭省委機關抓捕了省委書記李大林、組織部長饒衛華以及當時在樂昌的八路軍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等,制造了反共的“粵北省委事件”。
交通編輯湞江區是韶關的鐵路、公路、水路交通樞紐。京廣鐵路貫境而過,區內有多個鐵路貨運站;韶關火車站和汽車客運總站均在轄區內,韶關火車站距京珠高速公路入口僅13公里,從韶關到廣州車程約為2小時30分鐘;國道106線、323線,廣韶公路、韶贛公路組成連接省內外便利的公路交通網絡;以火車站廣場為起點,乘坐旅游大巴或出租車可直達“珠三角”各大城市和韶關市和縣(市、區)的任何一個旅游景點。境內沿湞江、北江建有大型集裝箱貨運碼頭,水路航運可直達廣州、香港、澳門。區內的金融、證券、保險、醫療、教育等社會機構齊全,海關、商檢等管理服務機構都設在湞江區,為投資者在出入境登記、查驗、管理等方面提供便捷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