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坪,位于陜西省東南部(陜西的最南端),大巴山北麓。地處東經109° 11′~109° 38′,北緯31° 42′~32° 13′。東與湖北省竹溪縣接壤,南與重慶市巫溪縣、城口縣毗鄰,西北與本省平利縣連界。有“雞鳴一聲聽三省”、“一腳踏三省”之稱,雞心嶺為陜、渝、鄂交界點,也是中國版圖的“自然國心”,故享有“國心之縣”的美譽。
鎮坪縣公元前11世紀,今鎮坪地區為庸人擁有。周武王滅商,建庸國,鎮坪為庸國轄地魯文公十七年(前610),楚莊王聯合秦巴滅庸,庸地屬楚。秦惠文王后十三年(前312),秦奪楚漢中郡設西城縣。今鎮坪地區為西城縣轄地。秦昭王三年(前304),秦還漢中郡上庸與楚,今鎮坪地區重歸楚轄地。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楚秦交戰,楚向秦獻出漢水以北及上庸,今鎮坪地區遂屬秦。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西城縣為漢中郡治。西漢,沿襲秦制,設漢中郡長利縣,轄今鎮坪地區。東漢光武六年(30),廢長利縣,先后并入錫縣、西城縣。建安二十年(215),漢中郡改名漢寧郡,分錫縣屬上庸。到三國曹魏黃初二年(221)改西城郡為魏興郡,隸荊州。魏景初元年(237)錫縣又屬魏興郡。晉太康元年(280),置上廉縣,屬荊州上庸郡,轄今平利、鎮坪地區。南北朝時,南朝宋分上廉,增設吉陽;不久撤上廉縣,轄地并入吉陽,名吉陽縣。南朝齊又劃吉陽為吉陽、上廉兩縣,鎮坪仍屬上廉,先屬魏興郡,后屬上庸郡。梁上庸縣屬魏興郡。西魏廢帝元年(552),改上廉縣為吉安縣,屬安康郡,轄今鎮坪縣地區。三年(554)設金州。北周武成二年(562),撤西城,轄地并入吉安縣,轄今安康、嵐皋、平利、鎮坪,屬于金州。隋復置西城縣,開皇十八年(598)改稱吉安,仍屬金州。大業三年(607)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縣改稱金州,轄今安康、嵐皋、平利、鎮坪,隸西城郡。大業十三年郡縣俱廢。唐武德元年(618)劃金州縣東南設平利縣,縣駐地上廉故城,轄鎮坪,屬山南東道金州。大歷六年(771)廢,并入西城縣,長慶二年(822)復置。五代十國沿唐制,金州平利縣屬前蜀、后蜀。
鎮坪縣宋熙寧六年(1073),廢平利縣設鎮轄今鎮坪,屬西城縣。宋元祐初復設平利縣;北宋屬京西南路金州,南宋屬利州東路金州。元至元年間,廢平利縣設巡檢司,隸陜西行中書省興元路金州。明洪武三年(1370),復置平利縣轄今鎮坪,屬四川布政使夔州府大寧州;五年(1372)改屬漢中府金州。正德八年(1513),以其地“毗連三省邊境,處處相通,最為險隘”,“五方雜居,易藪奸”,割平利東南境設鎮坪巡檢司以鎮守。山谷平地,當地習慣叫坪,因名鎮坪。不久廢。萬歷十一年(1583),金州改名興安州。平利屬興安州。廿三年(1595),興安州直隸陜西布政司。清初,鎮坪屬陜西布政使司興安州平利縣,乾隆元年(1736)設興漢道,轄興安州。乾隆四十八年(1783)升興安州為府。劃平利縣廣化里東南,即秋山以南置鎮坪巡檢司。嘉慶五年(1800)改興漢道為陜南兵備道。道光四年(1824)升巡檢司為鎮坪撫民分縣,設縣丞。授予審理訴訟,征解錢糧暨公文直達三司、兩道等特權。民國2年(1913),縣人呈請升縣,與平利分疆治理。陜西都督張鳳翙批復:設立縣治,事關重大,仰候體察情況,斟酌辦理。民國5年,再次請愿升縣。民國8年,鎮坪推舉地方人士羅世安、楊少卿駐省,向軍政兩署請愿立縣;平利組織旅省同鄉極力反對,平利地方人士同時組織聲援。直至民國9年始獲批準。當時,省署擬以秋山為界,至金貓關以內之洪曾、八仙、百坪、百牙等四鄉劃歸鎮坪。督軍公署委龐宗吉、省長公署委嵐皋縣知事劉仁駿為勘查劃界委員。龐呈復縣應升,界亦應劃。劉徇平利人情,稱縣應升,界不應劃;省長劉鎮華遂據劉復定案。屬陜西省漢中道。民國22年裁漢中道,設陜西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嗣后改為安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于1950年1月成立鎮坪縣人民政府,隸屬陜西省安康分區專員公署。1958年12月撤鎮坪縣制,并入平利縣,設鎮坪協作區。1963年4月恢復鎮坪縣制,屬陜西省安康地區行政公署。
鎮坪縣政府
鎮坪縣位于陜西省安康地區東南,大巴山北側腹地。東經109°11′~109°38′,北緯31°42′~32°13′。東有大界梁,界連湖北省竹溪縣;大巴山脈主脊杉樹坪、大火山、雞心嶺橫亙縣境南部,形成川陜屏障;山左四川省城口、巫溪縣;西部高聳化龍山,以山為界,山西平利縣八仙區;境北中央山、秋山,山右平利縣秋坪區相交??h境南北長57公里,東西寬43公里??偯娣e1503.26平方公里??h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距安康地區行署駐地安康市公路里程218公里;途經平利縣城126公里。距省會西安市公路里程578公里;由安康市轉由陽安鐵路至西安市全程1011公里。南至巫溪縣城公路里程96公里;至奉節縣234公里,抵達長江。至萬縣公路里程468公里。經漢白公路至竹溪縣城160公里;經雙鄂公路至竹溪縣城92公里;經小關公路越竹溪豐溪至竹溪縣城155公里。
地貌
鎮坪縣內山岡連綿,峰嶺疊嶂,大巴山主脊橫亙縣境南部,南江河縱貫南北,將鎮坪縣切割為東西兩半,形成“兩山夾一谷”的地貌。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30余座,最高峰化龍山,海拔2917.2米。最低點洪石鄉陽溪口,海拔500米,縣城所在地海拔930米,鎮坪縣平均海拔1615米。
氣候
鎮坪縣屬北亞熱帶山地濕潤氣候區,垂直差異大。高山區和低山區的季度轉換相差70天以上,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2.1℃,年平均無霜期250天,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顯著特點。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956毫米,但降雨量和降水日數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夏豐冬欠春秋多。冬春多北風,夏秋多南風。災害性天氣主要有澇、旱、大風和冰雹,地方性和季節性表現明顯。
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鎮坪縣鎮坪縣總面積225.33萬畝(折合1503平方公里),林地面積198.41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88.1%;其中耕地面積21.184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9.4%;園地2345畝,占國土面積0.1%牧草地2.722萬畝。其中常用耕地面積73830畝(基本農田人均1.5畝),臨時性耕地8.1465萬畝(屬退耕還林地)。在常用耕地面積中,旱地面積6.726萬畝,占常用耕地面積的91.1%;水田面積6570畝,占常用耕地面積的8.9%;農作物種植面積20.91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338萬畝,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63.8%;藥材種植面積(草本藥材)3.912萬畝,占農作物面積的18.7%。鎮坪縣有草山草坡面積43.1萬畝(草地面積34.5865萬畝),可利用面積38.04萬畝。
水資源
鎮坪縣境內河溪較多,水資源豐富。主河南江河是漢江一級支流,屬堵河上游,發源于渝、陜交界的界梁子,匯毛壩河、大曙河、小曙河、竹溪河、浪河、洪石河等,由南向北,縱貫鎮坪縣,流徑長107.4公里,行洪面積677.8平方公里。從洪陽江家埡子注入湖北堵河,屬長江水系。共有長度在1公里/流域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溝河2742條,主要支流有大曙河、竹溪河、浪河、洪石河,密度為1.82條/平方公里,其中集水面積5平方公里以上的共70條,積雨面積852平方公里。徑流量10.1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1.76萬立方米,為陜西省平均的11.2倍,水能理論蘊藏量25.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23.2萬千瓦。河道比降大,利于水電梯級開發。地下水總量9753.23萬立方米/年,人均1705立方米,可開采量1517.8萬立方米/年,人均265立方米,占估算量15.56%。水質據化驗分析表明鎮坪縣河流水質均屬軟質水,PH值在8.24~8.36之間。含碘量偏低,耗氧量在1.7以下,砷、汞含量極低,符合人畜飲水及農田灌溉用水標準。
礦產資源
鎮坪縣礦產資源種類多。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和變質作用,使鎮坪具備了良好的成礦物質基礎,孕育了豐富的金屬、非金屬、能源等礦產。已發現的礦種有34種:金屬礦主要有赤、褐、磁鐵礦,金紅石、釩、銅、鉛、鉬、銀、鉭、鉛鋅、鈾稀土等,非金屬礦主要有大理石、水泥灰巖、電石灰巖、石棉、磷、重晶石、黏土頁巖、硅石、綠松石、瓦板巖、冰洲石等,能源礦產主要是優質的無煙煤、石炭煤等。經地質部門勘察,金紅石儲量居西北之最。僅在洪石鄉的鈦礦(金紅石)儲量約63萬金屬噸以上,平均品位在4.19%以上,瓦板石主要分布在曙坪、牛頭店、曾家、上竹、洪石5鎮,儲量在10億立方米以上,石煤主要分布在鐘寶、上竹、曾家、牛頭店、小曙河5鎮,發熱量大多在3500~7500千卡/千克,儲量在3350萬噸以上。
生物資源
鎮坪縣生物資源豐富,是一個天然綠色寶庫,以木材和藥材最為突出,木材蓄積量大,共有林地1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4%,活立木蓄積總量為882萬立方米。名貴稀有樹種多,屬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一級1種,二級11種,三級20種。其中珙桐被稱為250萬年前的活化石。有野生脊椎動物22目69科272種,其中國家保護動物42中。二類有蘇門羚、豹等17種;三類有24種。天然草場面積43.1萬畝,牧草種類達79種,中藥材種類多,野生藥材遍布山野,共有各類中藥材480多種,其中草本地道藥材30余種,藥材分布廣,素有“巴山藥鄉”的美譽,史載“無農不藥,無地不藥”,地道中藥材以葛根、杜仲、黃連、玄參等為主。
區劃編輯城關鎮面積134.97平方公里,13個村:文彩村、小河村、新華村、聯盟村、菜村、白坪村、竹節溪村、茶店村、坪寶村、新莊村、七坪村、友誼村、青坪村。曾家鎮面積177.03平方公里,11個村:金坪村、魚坪村、花橋村、花坪村、文溪村、宏偉村、琉璃村、陽河村、星明村、光華村、向陽村。牛頭店鎮面積206.45平方公里,7個村:國慶村、白珠村、竹葉村、前進村、水晶坪村、先鋒村、紅星村。鐘寶鎮面積149.98平方公里,11個村:干州河村、舊城村、新坪村、關廟村、得勝村、朝陽村、東風村、民主村、青坪村、金嶺村、三坪村。洪石鎮面積96.3平方公里,11個村:千山村、青臺村、五星村、桃花村、上灣村、勝利村、洪聯村、大堰村、紅陽村、云務村、仁河村。小曙河鎮面積96.15平方公里,8個村:中壩村、門樓村、和平村、戰斗村、安坪村、馬鎮村、中坪村、亮埡村。曙坪鎮面積275.09平方公里,7個村:雙坪村、大樹村、興隆村、聯合村、桃源村、代安村、陽安村。華坪鎮面積149.55平方公里,4個村:尖山坪村、團結村、三壩村、渝龍村。上竹鎮面積109.50平方公里,2個村:湘坪村、松坪村。
人口編輯鎮坪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已在曾家鄉箭靶坪繁衍生息。漢時,沿南江河的牛頭店、古義渡、石砦河和大曙河的冉家坪一帶形成村落。南北朝時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也遷居古義渡一帶。明成化年間“開禁山林,荊襄流民闌入,戶口驟增”。清初,采取多種措施招徠流民。乾隆六年(1741),湘、鄂、贛等省人民紛紛遷入墾殖,江西藥農、藥商接踵沓至。道光四年(1824),陜撫盧坤奏稱:鎮坪男女大小人口59800多人。光緒十二年(1886)到十六年,連年大災,人民紛紛外流;十六年(1890)尚有人口46000多人。民國《鎮坪縣志》記載:光緒三十四年(1908),人口增至10528戶,92300人,尚待考。民國6年(1917),省議會選舉,鎮坪選民23740人,人口65000多人。民國18年(1929)以后,匪患日熾,客戶遷返原籍;民國17年(1928)、18年(1929),又發生痢疾、傷寒流行病,民國20年(1931)鎮坪縣人口減至57500人。民國24年(1935),10737戶,57520人。民國26年(1937),國民政府實行征兵制度,地方當局和群眾蓄意壓縮人口數字,向省民政廳謊報:人口調查鎮坪縣4157戶,12555人;壯丁4607人。其中住戶4152戶,男6775人,女5577人,壯丁4405人;特戶5戶,男203人,壯丁202人。民國28年(1939)調查,鎮坪縣2985戶,13766人。民國30年(1941)調查鎮坪縣2819戶,13603人。民國38年(1949),鎮坪縣4511戶,21200人。1950年,鎮坪縣4736戶,21610人。1951年,4833戶,22165人。1952年,4843戶,22653人。1953年,平利縣茅坪、曾家等五鄉劃歸鎮坪,戶口增加到7138戶,32558人。為便于統計對比將1949~1952年鎮坪縣戶口相應增加為6300戶,29530人;30010人;30065人;31853人。建國后至70年代人口迅速增長,1959年比1949年人口增長26.99%;1969年比1959年增長23.62%,是鎮坪人口增長的頂峰年代。1979年以后,計劃生育工作成效顯著,人口外流現象突出,形成1984年后連續三年呈現負增長。故1989年比1979年人口僅增長3.6%。1990年比1949年增長93.2%。 2000年,鎮坪縣18歲以下人口15409人,占總人口的28.68%,60歲以上的人口6189人,占總人口的11.52%;男性人口28791人,占總人口的53.6%,女性人口24928人,占總人口46.4%。男女比列為115:100。行政事業單位63個,行政事業在職人員在編制人員2469人,其中:行政在職人員637人,事業單位人員1832人。鎮坪縣在職教師645人。財政供養人口3932人,其中:縣級財政供養人口2767人(在職人員2164人,離休27人,退休564人,其他12人),鄉鎮級財政供養人口1165人(在職人員1038人,退休人員123人,其他人員4人)。2008年,鎮坪縣總人口為59295人,比上年末增加450人,其中農業人口50382人,非農業人口8913人。常住人口49129人,出生率為10.1‰,死亡率為8.06‰,人口自增率2.0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9.5人。 2009年,鎮坪縣總人口為59437人,比上年末增加142人,其中農業人口50398人,非農業人口9039人。年末常住人口49228人,出生率為12.49‰,死亡率為9.28‰,人口自增率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