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侗族自治縣,隸屬于湖南省懷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地處武陵山系南麓,云貴高原東部余脈延伸地帶,東鄰中方縣、鶴城區,南接洪江市、會同縣及貴州省天柱縣,西連新晃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萬山特區,北界麻陽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銅仁市??h城所在地芷江鎮距懷化市僅39公里。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芷江自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縣城所在地芷江鎮六度為州府治所在地。1945年8月,中國抗戰勝利受降在芷江舉行,芷江因此聲名遠播,成為抗戰勝利受降名城。芷江有國家4A級景點—中國人民抗日紀念館,飛虎隊紀念館,侗鄉風雨橋—龍津風雨橋,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天后宮,中國最大的侗族鼓樓群—萬和樓,還有省級自然保護區—三道坑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觀。人口編輯1990年,芷江轄25個鄉,4個鎮,301個村,3121個村民小組(含1個蔬菜專業村,5個生產小組),7個居委會,60個居民小組??側丝?21873人,其中男性169309人,女性152564人;非農業人口30583人,每平方公里平均153人。侗族人口為162732人,占總人口的50.56%。還有漢、苗、土家、蒙古、回、彝、瑤、白、壯、維吾爾、布衣、黎、滿、水等14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134545人。 2012年末,芷江總人口37.94萬人,常住人口34.16萬人。2014年末全縣常住人口34.6萬人,城鎮化率29.57%。
經濟概況編輯綜合
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832082萬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7137萬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361356萬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273589萬元,增長2.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4132元,增長4.9%。 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23.7∶43.4∶32.9。第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63%、65.3%和18.4%。其中,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7%。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1990年,芷江有各類學校354所,其中縣屬完全中學3所,鄉鎮初級中學26所,鄉鎮中心小學31所,村級小
鼓樓學288所,縣立職業中學1所。中等衛生學校、教師進修學校、農業廣播學校、職工培訓學校各1所。1990年,有教職員2750人,其中中學774人,小學1976人。在校學生:高中1252人,初中9202人;小學30890人,其中高小10567人,初小2032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6%,小學畢業率89.97%。2014年末全縣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3640人,畢業生117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712人,畢業生1225人;初中學校在校生11823人,畢業生3309人;普通小學在校生22698人,畢業生4141人。在園幼兒7834人,比上年增長4.8%。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科技
1990年,芷江有各種學會、協會、研究會27個,會員1227人。有24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省、地獎勵,其中縣糧油倉儲研究室“標準色板快速測定”食用油脂酸價研究成果被全國25個省(市)404個縣(市)推廣應用。 2012年,芷江專利申請量51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9件,實用新型申請量15件,外觀設計申請量27件。芷江專利授權9件,其中,外觀設計授權量9件。2014全年實現各類授權專利14件。
文化
芷江民族文化藝術活動素稱活躍。如侗戲、梅香戲、儺堂戲、三棒鼓、蘆笙舞等,獨具特色。1990年,有縣級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中心7個,文化站22個;有縣級圖書館1個,藏書4萬多冊,鄉鎮及廠礦、學校、機關圖書館、室106個,圖書戶8個,共藏書近30萬冊。有縣級影、劇院2個,容納觀眾2600人。鄉鎮影、劇院6個,容納
芷江和平鴿觀眾6000人。鄉鎮、廠礦及個體電影放映隊35個,共有放映設備6 1套(臺),放映工作人員131人。1956年由縣漢劇團名演員王蘭芳同溆浦劇團楊宗道合演的傳統辰河高腔劇《破窯記》赴北京演出,受到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接見。1985年,縣文化館排演的少兒舞蹈《小貓釣魚》參加省少兒音樂、舞蹈調演獲一等獎,并被省電視臺錄像向全省播放;1987年,縣文化館創作排演的兒童舞蹈《快樂的小蘆笙手》獲省《洞庭之秋》首屆藝術節調演一等獎。1972~1989年,芷江創作各類文藝作品13000多篇(件),其中在國家級報刊發表20多篇,在省級報刊發表200多篇。其中,有7件作品獲國家級獎,有34件作品獲省級獎。 2014年全縣群眾藝術表演團體112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紀念館1個,放映農村公益電影3576場。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2個。
衛生
1990年,芷江有衛生機構314個,其中縣級醫院2所,區級中心衛生院2所,鄉鎮、村衛生所307處,另有衛
龍津風雨橋夜景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藥品檢驗所等。有病床571張,醫務人員697人,每萬人擁有病床19張,醫務人員23人。2014年全縣衛生機構376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31個,婦幼保健站1個。醫院和衛生院擁有床位總數1451張。衛生技術人員83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31人;注冊護士581人。
體育
全年體育場地131個,開展全民健身項目46項次,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53個。
交通
芷江是中國東中部地區進入大西南的橋頭堡和交通要道,滬昆鐵路、320國道、滬昆高速公路、在建的包茂高速公路、滬昆高速鐵路穿境而過,芷江機場已開通長沙、廣州、北京、昆明、上海航班,并正在進行擴建,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三位一體”的交通網絡。
旅游資源編輯芷江縣內有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公坪中國侗文化城、蟒塘溪-明山風景區、羅舊花山寨、五郎溪三道坑原始次森林自然保護區5處,縣主要旅游景點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飛虎隊”紀念館、公坪中國侗文化城、蟒塘溪庫區、明山、芷江機場、天后宮、龍津風雨橋、花山寨、楊溪云樹、五郎溪三道坑景區。
明山
“明山疊翠”是芷江八景之首。明山森林公園,在芷江的北方,距縣城10公里,岡巒重復,山明水秀。明山是楚地收錄進《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唯數不多的幾座名山之一。曾以“縟濃翠色層疊,峰峰相對,嶺嶺相銜,遙望者但覺如屏風九疊,錦障千層”的“明山疊翠”而聞名于世。明山逶迤方圓幾十公里,主峰海拔1008.2米。
芷江受降紀念坊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21日至23日,侵華日軍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在
受降紀念坊湖南芷江向中國政府袒服乞降。芷江受降辦理了128萬侵華日軍投降具體事宜。為紀念芷江受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國民政府于1945年8月在中國戰區總受降地—— 芷江修建抗日勝利受降紀念坊。芷江受降紀念坊是華夏大地上唯一一處紀念抗戰和二戰勝利的標志性建筑物,以“中國凱旋門”著稱于世,為全球八座凱旋門之一。坊上鐫刻有蔣中正、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于右任、孫科、王東原、居正、王云五等國民政府軍政要員的題詞、題聯共12幅,以及“芷江受降紀念坊記”223字銘文。[7-8]
紅軍烈士紀念塔
紀念塔在上坪鄉,塔高5米,基寬6米,是為紀念1934年冬紅軍北上抗日,賀龍、任弼時率領紅二方面軍進行“便水戰役”而犧牲的烈士而建。
剿匪烈士紀念塔
剿匪烈士紀念塔位于縣城體育場之北端,為紀念在湘西剿匪戰斗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塔高18米,用岑鞏白石壘
砌。塔身銅板上刻有470位剿匪烈士英名。石碑碑文為先烈的英雄業績。塔彥青松環繞,四季白花吐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