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位于貴州中部偏西——黔中經濟核心區,是貴州省畢節市下轄縣,北鄰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東靠貴陽市清鎮市、安順市平壩區,東南連安順市西秀區,南毗安順市普定縣,西南接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西抵畢節市納雍縣。
織金縣地處烏江上游支流六中河與三岔河交匯處的三角地帶,縣城距省城貴陽157公里、畢節144公里;最低海拔860米,最高海拔2262 米,縣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氣溫14.1℃,年降雨量1436毫米,年日照1172小時,無霜期327天,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織金縣轄6個街道、9個鎮、10個鄉、7個民族鄉,共574個村、4721個村民組,總人口113.26萬人(2012年),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苗族、彝族、白族、布依族、仡佬族、回族、水族等。
織金縣縣境在商、周時屬鬼方,春秋時屬牂牁國,戰國時屬大夜朗國。秦時屬巴郡漢陽縣,漢屬益州牂牁郡,蜀漢時屬南中牂牁郡平夷縣,蜀漢后期屬羅甸國。晉時屬寧州牂牁郡地,成漢時屬寧州平夷郡,后秦時屬寧州夜郎郡,宋齊時屬寧州平蠻郡。
梁、陳時屬寧州羈縻州。唐時屬羅甸國,宋時屬紹慶府腪州。元時屬八番順元宣慰司亦溪不薛地的雷坡、磨坡、高橋、市北洞長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升貴州宣撫司為貴州宣慰府,宣慰府時屬四川布政使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置貴州布政使司,貴州宣慰府屬之,期間縣境為其轄地。崇禎三年(1630年),改貴州宣慰司為水西宣慰司。
清康熙五年(1666年),以水西宣慰司下轄的隴胯、的都、朵里、阿架四則溪之地始建平遠府,將則溪劃編里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將水西宣慰司下轄四府大定、黔西、平遠、威寧四府調整為大定、威寧二府,平遠府和黔西府均將府為州屬大定府??滴醵?/span>(1687年)降大定府為州,大定、平遠、黔西同屬威寧府。雍正七年(1729年)威寧府降為州,大定州升府,威寧、平遠、黔西三州及畢節縣同屬大定府,雍正十年(1732年)因水城開采鉛礦置水城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將平遠州下轄歲稔、時豐、崇信劃歸水城廳,自此平遠州下轄慕恩、太平、向化、懷忠、興文、敦仁6里直到民國時期。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建制,平遠州改為平遠縣,同時廢里甲設區,下轄6里改為9個區。民國三年(1914年)改平遠縣為織金縣,屬黔西道。民國四年(1915年)將原劃歸水城崇信里的鲊瓦雞場、白泥塘、貍聾、吹聾、格戛、住烏、扈家河劃歸織金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底全省劃為11個行政督察區,織金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安順),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省再次調整行政區劃,織金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畢節)。民國三十年(1941年)第四行政督察區設置納雍縣,將織金西部部分地區劃歸納雍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織金和納雍兩縣定縣界,自此織金所轄區域基本定形至今。
1949年12月織金解放,隸屬畢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70年畢節專區改為畢節地區,織金隸屬之。2011年底撤銷畢節地區和縣級畢節市設立地級畢節市,織金縣屬畢節市。
1996年,織金縣轄11個鎮、13個鄉、8個民族鄉,2007年末,轄11個鎮、13個鄉,8個民族鄉,556個行政村、27個居委會。
2013年7月29日,織金縣金鳳、雙堰、文騰、八步、綺陌、三甲6個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撤銷城關鎮,設置金鳳、雙堰、文騰3個街道辦事處;撤銷八步鎮,設置八步街道辦事處;撤銷綺陌鄉,設置綺陌街道辦事處;撤銷普翁鄉、三甲鄉,合并設置織金三甲街道辦事處;撤銷貓場鎮、營合鄉,設置新的貓場鎮。
2012年織金縣戶籍人口出生為23415人,戶籍人口死亡為7489人。戶籍人口出生率為5.21‰,戶籍人口死亡率為1.6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5‰。至2012年末,織金縣戶籍人口總數為113.26萬人。
織金縣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苗族、彝族、白族、布依族、仡佬族、蒙古族、回族、水族等,少數民族占48.02%。
位置境域
織金縣位于貴州中部偏西,畢節地區之東南。地處烏江上游支流六沖河與三岔河交匯處的三角地帶,縣城東至貴陽約151公里,南距安順約95公里,北距畢節約129公里;境內東西長82.5公里,南北寬66公里,總面積2868平方公里。北鄰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東靠貴陽市清鎮市、安順市平壩區,東南連安順市西秀區,南毗安順市普定縣,西南接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西抵畢節市納雍縣。
織金地形
織金縣最低海拔860米,最高海拔2262米,縣城海拔1310米,織金縣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巖溶發育,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最低海拔860米,縣城海拔1310米。
氣候條件
織金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4.4℃,年度最高極端氣溫33.5℃,最低-3.0℃,年降雨量1479.3毫米,年日照時間968.8H,年相對濕度80%,無霜期342天。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織金縣生物資源豐富,其中特產苡仁米營養和藥用價值較高;有杉、松、油桐、生漆、核桃、剌梨、獼猴桃、杜仲、天麻、黃柏、黨參、半夏等90多個特色植物種類,有各種家畜家禽和野生動物50多個種類。
礦產資源
至2013年底,織金縣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20多種,其中:無煙煤總儲量129億噸,可開采量107億噸,是待開發的大型無煙煤基地;磷礦儲量13.98億噸,占全省儲量的55.4%,是貴州三大磷礦集中區之一;大理石儲量191億立方米,有“晶墨”、“殘雪”等品種;重晶石儲量近7000萬噸,含硫酸鋇95%。此外,硫鐵、鋁土、鉛鋅、硅石、方解石等。
經濟條件
綜述
2012年織金縣生產總值89.35億元,比2011年增長1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5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7.12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29.04億元,比2011年增長18.8%,第三產業增加值36.64億元。
2013年織金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56億元,同比增長16.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3.74億元,同比增長25.7%。財政總收入30.53億元,同比增長27.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7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6元。2013年年底產業結構調整為18.1:41.6:40.3。
織金第一產業
織金縣主要農業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大豆、烤煙、油茶、苡仁米、茶葉等農作物110多種。
2012年織金縣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83.5萬畝;糧食產量達到30.22萬噸,比2011年增長19.68%。至2012年末,全縣有涉農企業58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68家。
2013年織金縣糧食總產量30.78萬噸,同比增長5%。糧經比從55︰45調整為52︰48。完成煙葉收購7.84萬擔。生產蔬菜14.5萬噸、茶葉100噸、水果3100噸、中藥材400噸。2013年存欄大牲畜16.73萬頭,同比增長3.4%。肉類總產量4.33萬噸,同比增長9.69%。
第二產業
2012年織金縣糧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55億元,比2011年增長29.55%。其中輕工業完成0.18億元,比2011年增長63.57%;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4.37億元,比2011年增長29.44%;完成銷售產值44.2502億元,比2011年增長27.90%。500萬以上工業用電量4.77億度,比2011年增長52.92%。水力發電0.54億度,比2011年增長44.59%;自來水354萬立方米,比2011年增長1.72%;原煤產量821.33萬噸,比2011年增長33.09%;水泥產量100.64萬噸。占下達任務數100萬噸的100.64%。
2012年織金縣實現建筑業增加值8.08億元,至2012年末,織金縣擁有資質建筑企業5家,資質從業人員412人。
2013年織金縣完成工業增加值33.66億元,增長19%。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95.5億元。原煤產量1205萬噸、水泥產量74.98萬噸、工業用電4.12億千瓦時。
第三產業
2012年織金縣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5.1億元,比同比增長16.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06億元,比同比增長14.9%。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11.48億元,比同比增長17.44%;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5.58億元,比同比增長10.01%。
2012年織金縣接待旅游總人數545.86萬人次,比同比增長101.5%,其中國內旅游人數545.46萬人次,同比增長101.92%;旅游總收入為28.90億元,接待入境旅游者3960人次。
至2013年末織金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00.81億元,同比增長116.26%。金融機構貸款余額64.39億元,同比增長137.52%。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70.5億元,同比增長52.2%。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4億元,同比增長13.7%。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43.35億元,同比增長114.6%。2013全年接待游客448.5萬人次,完成旅游總收入33.7億元,同比增長125%。
社會
城鄉建設
2012年織金縣完成市政建設投資5.28億元。其中,金南路建設、三甲大道、綺陌大道建設、城市小區道路“白改黑”工程、百順農貿市場建設,累計完成投資3.92億元完成步行街民居仿古改造,投入資金300萬元鐵路建設,赤望高速黔西—織金段已建設完工。
織金縣上坪寨鄉文化事業
2012年織金縣成功舉辦畢節市第五屆“國土資源杯”運動會、畢節市第八屆老年人運動會,麻窩櫻桃文化節、珠藏青山羊場苗族跳花節、北京民俗文化園織金文化宣傳周、貴陽甲秀樓織金營上古寨書畫展、織金蘭花展等重大文體活動。至年末,全縣有市、區級公共圖書館1個,檔案館1個。
至2012年底織金縣共有公共廣播節目13套,公共電視節目73套。有線數字電視用戶33295戶。年末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1.35%、88.25%。2012年生產電視劇8部50集,動畫電視200分鐘。2012年共出版報紙27.6萬份,各類期刊21400冊,圖書19600冊。2012年共組織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和各級各類群眾性業余團隊活動40余場次,2萬人次參加。2012年完成12617戶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改造。
教育
至2012年末,織金縣共有中等專業學校1所,小學328所,初級中學37所,完全中學5所,獨立高中2所。全縣學前三年毛入學率為52.90%;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按“兩基”復查評估標準為99.54%、按義務教育初步均衡發展評估標準為98.96%;初中入學率按“兩基”復查評估標準為103.98%、按義務教育初步均衡發展評估標準為85.40%;小學輟學率為0.6%,初中輟學率為1.98%;小學六年級學生升學率為98.21%,初三畢業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升學率為86.16%;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59.64%,新增6所幼兒園。
至2012年末,織金縣已批準辦學的民辦學校有3所,在校學生759人。未經批準的教學點共有82個,在校學生8522人;其中初中2個在校學生194人;小學22個在校學生3149人;幼兒園37個在校學生3370人;學前班19個在校學生1230人;九年制學校2個,在校學生579人。全縣共有成人中等學歷教育學校2所,成人職業技術培訓機構3所,老年教育機構1所。
至2013年底織金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85所,各類學校專任教師783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38%。
醫療衛生
至2012年末,織金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08所,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965人。2012年末,織金縣醫療機構共完成診療人數309.2萬人次。全縣嬰兒死亡率為7.5‰,孕產婦死亡率為23.9/10萬。
科技
2012年織金縣應用技術與開發研究經費投入1907萬元,相當于全縣財政支出的比例為0.52%;科普投入達到人均0.4元。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50件,比上年增長127%,專利授權量13件。其中,發明專利1件。
民生
2012年織金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233元,比上年增長25.9%;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4766元,增長18.32%。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748.13元,比上年增長18.13%。其中,服務性消費支出1616.84元,增長13.46%。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442.85元,比上年增長17.41%。其中,服務性消費支出368.96元,增長21.19%。
社會保障
2013年織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68%;投入2763萬元推進基本衛生服務均等化。發放新農保、基礎養老金1.6億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32.65萬人。投入850萬元促進困難群體就業再就業,登記失業率為3.2%。發放城市低保金2459萬元、農村低保金19641萬元、“五保”供養金2780萬元、臨時救助金66萬元、城鄉醫療救助金67萬元、孤兒保障救助金270萬元、困難群眾冬春生活救助金1188萬元。投入1346萬元資助15.8萬名城鄉低保對象參合。
交通
至2012年末,織金縣公路通車里程2652.1公里,其中省道195.9公里,縣級公路251.6公里,通鄉公路282.3公里,村組公路1922.2公里。2012年末織金縣高速公路網通車里程將達到81.4公里。
織金縣1991年被列為貴州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椊鸪俏奈锕袍E有74處,其中頗為著名的有“四庵”、“四閣”、“四寺”、“四祠”、“八大廟”,多系清代乾隆盛世建筑,除此之外還有20多處自然景點。
織金洞風景名勝區
織金洞是織金洞風景區的中心景區,原名打雞洞,是一個多格局、多層次、多類型的高位旱溶洞,國家AAAA級景區。全洞總長12.1公里,面積70多萬平方米,兩壁最寬處175米,相對高差150米,巖溶堆積物有上百種堆積形態,全洞大體劃分為迎客廳、講經堂、壽星宮、靈宵殿、廣寒宮、雪香宮、塔林洞、十萬大山、宴會大廳、水鄉澤國、金鼠宮、織金大峽谷等十二大景區看,共有112處景物景觀。
霸王盔鳳凰山景區鳳凰山景區位于織金至安順旅游公路線上,南距安順市80公里,北距織金縣城19公里。鳳凰山頂部為一片長2000米,寬1500米,總面積為30萬平方米的丘陵緩坡,鳳凰山是貴州中西部苗族最大的跳花場,每年農歷七月十三日后第一個羊日開場,連續三天里,來自貴州中、西部的苗族同胞數萬人齊聚鳳凰山上,以各種文體活動歡慶自己的節日。
織金關織金瀑布是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位于織金縣城東二十公里處的桂果鎮,原名吊水巖瀑布,后經有關部門批準,正式更名為織金瀑布。瀑布高55米、寬35米,以“雄、奇、險、秀”為特點,為僅次于黃果樹的大瀑布,織金山水的典型代表。
織金瀑布名優特產
織金縣主要的特產有金砂鍋、蕎涼粉、鹵味、春卷、水晶涼粉、怪嚕洋芋、毛香粑、發粑、絲娃娃等。
金砂鍋
織金縣織金砂鍋、砂器歷史久遠,宋朝時就已傳入織金,早在清朝初年,織金砂鍋、砂器就己盛行,盛
水晶涼粉極一時是在清朝未年至20世紀末,產品除遠銷云南、四川、廣東遠及日本。
蕎涼粉
織金蕎涼粉獨具特色,蕎麥打去殼,干磨成粉按1:4的比例加水和適量的明礬水調勻,下鍋用微火慢慢邊煮邊攪,煮熟冷卻而成。食用時放入酥黃豆、酸蘿卜丁、黑大頭菜丁、自制腐乳、醬油、醋、姜汁、蒜水、味精等調料兌成蘸水,用蕎涼扮蘸著食用。
宮保雞丁
保雞丁,又稱宮爆雞丁,川菜系中的傳統名菜,由雞丁、干辣椒、花生米等炒制而成。由于其入口鮮辣,雞肉的鮮嫩、花生香脆。關于宮保雞丁的來歷,一般認為和丁寶楨有關。
織金竹蓀
竹蓀是世界上最珍貴的食用菌之一。因其具有優美的體姿、鮮美的口味和豐富的營養成分而被人們譽為“真菌皇后”、“真菌之花”。竹蓀系古代南方官吏對皇帝的貢品,竹蓀適宜于燒、炒、燜、扒、燴、涮等多種烹飪方法,宜勞宜素。
歷史名人
丁寶楨
丁寶楨,謚號“文誠公”,同治五年(1866年)開始任山東巡撫共十年,光緒三年(1877年)以光祿大夫,太子少保,頭品頂戴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使銜升任四州總督直至逝世于任上也是十年。任職期間,以智斬慈禧寵宦安得海、治理黃河水患、改革鹽政等卓越的政績和貢獻而倍受清庭的賞識和百姓的愛戴。1876年10月調升四川總督,1886年在成都逝世。
安邦彥
(~1629.9),明朝末年西南的川貴等省歷史上著名的“奢、安之亂”的主要頭領,曾經在明代天啟2年(1622年)2月7日,率10萬叛軍進圍黔中首府貴陽。作亂多年后,于崇禎二年(1629),才被兵部尚書朱燮元,督貴、川、湖、滇、粵五省兵馬平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