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縣,河南省鄭州市轄縣,地處中原地區。位于河南省中部,東接古都開封,西鄰省會鄭州,北瀕黃河,地處黃河下游,鄭汴之間,土地總面積1416.6平方公里,總人口710,568人(2012年),轄15鎮、1鄉、3個街道辦事處,419個行政村,是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區疊加的中心區域,是鄭汴融城戰略和鄭汴產業帶核心區,各類交通里程近3000公里,路網密度20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縣級市位列第一。中牟縣西連京廣鐵路、國道107線,東接京九鐵路、國道106線,東連霍高速、鄭開大道、國道220線、隴海鐵路、鄭民高速橫貫東西,省道223線、新國道107線縱穿南北,縣城南距鄭州國際機場25公里。京港澳高速、連霍高速、鄭民高速等多條高速在縣域西部交匯,素有“一肩挑兩市、一路通三城”之說。有賈魯河、小清河等河流,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616毫米,年均氣溫14.2℃。隴海鐵路、鄭汴洛高速公路、310國道穿境而過。境內有新石器時代、戰國、秦、漢、唐、宋、明、清文物古跡10余處,其中宋代壽圣寺雙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漢末年“官渡之戰”古戰場,已辟為旅游地。中牟縣實施工業強縣戰略、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戰略和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戰略,確立了千億元產值的汽車產業、千萬人次的國家級時尚文化旅游產業、國家級都市型現代農業三大主導產業。歷史沿革編輯春秋時,魯宣公元年(公元前 608 年)會諸侯于棐林(縣境南部)以伐鄭;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 382 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焦城(縣境南部);
魅力中牟歡迎您 (21張)
戰國時,秦朝七攻魏國,五入囿中(中牟別稱);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劉邦敗秦將楊熊于曲遇聚(縣城東部); 漢獻帝建安五年( 200 年),曹操袁紹大戰于官渡;唐中和四年( 884 年),黃巢起義軍與唐將李克用激戰于王滿渡(縣境北部);宋紹興十年( 1140 年),岳飛于中牟大敗金兵;明崇禎年間,李自成三圍開封,皆軍次中牟;
中牟縣古代遺留文化清咸豐年間,太平軍輾轉縣境。同治年間,山東、安徽起義軍屢次過境;民國初期,直奉對峙,蔣馮閻中原大戰皆屢爭中牟。1948 年7月在榆林趙村成立了中牟縣人民民主政府,組建了縣大隊,配合解放軍對敵開展政治和軍事斗爭。與此同時,白沙、蔣沖一帶群眾自發組織,支援解放軍九縱二十六旅修掩體、抬擔架、搞后勤,為蔣沖阻擊戰的勝利提供了保障。1948年11月出動民兵2100人,奔赴淮海戰役戰場執行支前運輸任務,有24人被評為支前特等功臣。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中,中牟兒女踴躍參軍參戰, 1300 余人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 130多人在朝鮮戰場光榮捐軀,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和高度的國際主義精神。2005年中牟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謝莊鎮、蘆醫廟鄉,新設置九龍鎮,九龍鎮政府駐蘆醫廟村;撤銷倉寨鄉,并入官渡鎮;撤銷馮堂鄉,并入三官廟鄉。至此,中牟縣轄11個鎮、6個鄉:城關鎮、官渡鎮、白沙鎮、鄭庵鎮、張莊鎮、韓寺鎮、萬灘鎮、黃店鎮、九龍鎮、狼城崗鎮、大孟鎮,雁鳴湖鄉、劉集鄉、八崗鄉、三官廟鄉、刁家鄉、姚家鄉??h政府駐城關鎮。
行政區劃編輯中牟縣轄15個鎮、1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韓寺鎮、官渡鎮、狼城崗鎮、萬灘鎮、白沙鎮、鄭庵鎮、張莊鎮、黃店鎮、大孟鎮、九龍鎮、雁鳴湖鎮、劉集鎮、八崗鎮、姚家鎮、三官廟鎮、刁家鄉、青年路、東風路、廣惠街??h人民政府駐廣惠街辦事處。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中牟縣位于北緯34°26′~34°56′、東經113°46′~114°12′之間,地處中原腹地、河南省中部偏東,隸屬鄭州市。東鄰古都開封市,西接省會鄭州市,南與新鄭市、尉氏縣接壤,北瀕黃河與原陽相望。境域南北最大長度55公里,東西最大寬度39公里,總面積1406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中牟縣境內地層上部為距今200萬年的新生代第四紀松散沉積物發育而成,沉積巖為黃河沖積物和洪積物,土壤有亞砂土和粉砂土兩大類,雜有亞砂土和黑色淤泥夾層。受沉積初期基面不平及地質構造差異的影響,總厚度變化很大,其規律是北厚南薄,黃河大堤至縣城的厚度為350~250米,縣城以南厚度劇減,至八崗、三官廟一帶,厚度僅有30~40米。受新華夏系構造體系的影響,城北隱伏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斷層破碎帶,構造體系對縣境的地層厚度也有影響,地層厚度變化呈西升東降趨勢。 中牟縣屬黃淮平原,全縣土地崗、洼相間,地形復雜,地貌多變??h北中部受黃河、賈魯河沖積影響,沿賈魯河、運糧河形成自西北向東南略呈傾斜的兩大扇形槽狀地帶。南部受伏牛山余脈影響,崗壟起伏,自馬陵崗至馬河上源形成自西南向東北的分水嶺。全縣基本地勢是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間低的槽狀地帶。西南部最高,張莊鎮湛莊村北的紅土井為全縣最高點,海拔154米;東南部最低,韓寺鎮胡辛莊村東全縣最低點,海拔73米;相對高差81米??h城海拔78.1米。 氣候水文屬典型的中緯度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年平均日照2366小時,年平均氣溫14.2℃。全年農耕期為309天,作物活躍生長期為217天,無霜期為240天,有利于多種植物生長和農作物復種。 中牟縣水資源比較豐富,全縣年均降水量616毫米,年均可利用總量5.5億立方米??h境內大小河流40余條,有3個引黃閘,年均引黃水量3.01億立方米。
人口民族編輯“十五”期末,中牟縣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48946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達21.78%,比2000年上升了7.1個百分點。 2004年年末中牟縣總人口682896人,其中城鎮人口123912人,鄉村人口558984人。2004年人口出生率9.25%,死亡率5.5%,自然增長率3.75%。2008年中牟縣總人口676449人,其中,城鎮人口230804人,鄉村人口445645人,城鎮化率達到34.12%,比上年提高1.62個百分點。2008年人口出生率9.34%,死亡率4.70%,自然增長率4.64%。2012年,中牟縣常住總人口710568人,其中城鎮人口267174人,鄉村人口443394人。經濟概況編輯2011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398.1億元,比2010年增長20.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6.9億元,比2010年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268.2億元,比2010年增長29.1%;第三產業增加值83.0億元,比2010年增長12.6%。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17.1:56.5:26.4變化為11.8:67.4:20.8,其中,第一產業所占比例比2010年下降了5.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例比2010年提高了10.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占比例比2010年下降了5.6個百分點。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2010年上升5.4%。2011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997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053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6%。
第一產業
2002年,中牟縣生產總值首次突破50億元。到2007年,中牟縣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4億元元。2005年,中牟縣生產總值達到90億元,“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4%;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3萬元,比“九五”末高7400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63億元,比“九五”末凈增1.62億元,年均增長19.4%。
中牟縣奶牛養殖陸地蔬菜20.34萬畝,保鮮庫134座,生產各類新鮮蔬菜70多萬噸,豐富了鄭州市民的菜籃子。肉類總產量8.35萬噸,蛋類總產量3.14萬噸,奶類總產量13.46萬噸;豬出欄67.52萬頭,牛出欄7.87萬頭,羊出欄70.42萬只,禽出欄881.74萬只,養殖水面達4.5萬畝,大閘蟹、黃河鯉魚、南美對蝦等名牌產品享譽全國。 中牟種植業以培育特色產業為重點,24萬畝蔬菜、12萬畝西瓜、10萬畝水稻、30萬畝花生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日益鞏固,農作物復種指數達到258%。4個高效農業示范園帶動1萬座日光溫室生產的反季節蔬菜豐富了北方大中城市居民冬春季餐桌。4萬畝日光溫室早熟西瓜和9萬畝露地西瓜基本保障了省會鄭州及周邊大中城市的市場供應。全縣的28萬畝大蒜,曾獲馬來西亞博覽會金獎,被評為“河南省名牌農產品”,其產品及加工產品保持著農業出口創匯的龍頭地位,2005年,中牟大蒜被評為國家“三綠”工程蔬菜類十大暢銷品牌之一。中牟縣所產稻米有“中州香米”美稱。中牟縣建成9個高標準規?;膛pB殖小區,成為鄭州最大的奶源基地。全縣大牲畜常年存欄11萬頭、山綿羊35萬只、生豬39萬頭、家禽376萬只。林業生產在實施防沙治沙、綠色通道和平原綠化等生態骨干工程的同時,大力發展苗木繁育、名優林果業等效益多元型林業。在發展水產養殖業過程中,積極引進推廣南美白對蝦、大閘蟹等名優新品種,培育出了享譽省內外的知名品牌——“雁鳴湖大閘蟹”,“牟紅牌”黃河鯉魚被評為省級名牌農產品。冷庫庫容已突破20萬噸。中牟40萬畝無公害作物種植面積、28種無公害農產品通過認證,成為河南省首批農業標準化示范縣。中牟大白蒜、“五洲綠源”牌西瓜、“牟紅”牌黃河鯉魚獲省級名牌農產品稱號。建成5個農業科技服務區域中心站,農技服務更加直接有效。建成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20個,奶牛存欄2.2萬頭。養殖內水面達到4萬畝。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連續16年奪得河南省“紅旗渠精神杯”,成為全國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森林生態建設成效明顯,成為全省平原綠化高級達標先進縣。新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68個,創建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6家,農業產業化水平持續提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45.5億元,年均增長7.9%。大閘蟹、黑紅薯、中牟大棗、大白蒜、西瓜、精米、辣椒等遠近聞名。其中,尤以白沙鎮和縣南姚家鄉西春崗村草莓,最是盛名,廣銷全國。
第二產業
中牟縣標志大樓主動與汽車產業配套銜接,河南省6家汽車制造企業中,已有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鄭州輕型汽車制造廠、鄭州紅宇專用汽車有限公司3家落戶中牟。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的主導產品有尼桑皮卡及其改裝車、運動型多功能車等60多個品種。其中尼桑D22皮卡車在高檔皮卡車市場占有率已達54%;運動型多功能車(SUV)——帕拉丁2003年初下線后迅速引領國內市場。2004年,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收購了中信集團公司持有的鄭州日產股權,成為鄭州日產的控股股東,日本日產汽車公司對在華業務進行了戰略整合,東風股份進入中原腹地,將實現快速擴張。鄭州紅宇專用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是年產3000多輛、180余種車型、銷售收入近3億元的專用汽車生產科研基地,保溫車、冷藏車銷量分別居全國第一和第三位,市場占有率均達25%以上。2005年,新引進項目86個,其中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15個。合同利用域外境內資金51.9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1.11億元。合同利用境外資金307萬美元,同比增長116.2%。實際利用境外資金570萬美元,同比增長1483.3%。實現外貿出口總額2658萬美元,同比增長191.5%。實際利用域外境內資金、實際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增幅三項指標均居全市第一。中牟縣工業增加值實現37億元,同比增長35%。中牟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9.5億元,同比增長35.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1.7%;實現銷售產值70.4億元,同比增長23.7%。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達到22049個,實現增加值49.5億元,同比增長22.5%,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5%。中牟縣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03家,比上年增加16家。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10家,比2004年增加5家。鄭州汽車及裝備制造產業園順利開工建設,并與浙江產業基地等40個大型項目簽定投資協議。熱電聯產、天瑞水泥、新華重機、新亞實業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形成了骨干企業群體。建成加工專業村24個,初加工群體已具規模。工業名牌實現零的突破,創建省級名牌產品、優質產品各2個。2006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50億元,年均增長27.2%,占GDP的比重較2002年提高9.7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0億元,是2002年的近五倍,年均增長31.3%。中牟縣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30家,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19家,分別比2002年增加66家和16家。生產總值達到90億元,同比增長19.1%,增速為1998年以來最高。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23.3億元、43.2億元、2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3%、30.8%、10%。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63億元,同比增長32.2%,按可比口徑增長4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1億元,同比增長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2.1億元,同比增長1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00元,同比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91元,同比增長16.9%。2006年末,中牟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37.82億元,同比增長1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余額31.5億元,
第三產業
中牟縣連續4年成功舉辦“雁鳴湖大閘蟹美食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中牟人民在邀請北京大學對雁鳴湖生態風景區核心區進行規劃的基礎上,又邀請華南理工大學對景區進行了總體規劃,景區控制面積達到34平方公里,優化構建了“一廊、一核、十區”有機結合的功能布局。與此配套的基礎設施服務項目6家,協議投資達5.2億元。
中牟縣壽圣寺雙塔東湖莊園地處中牟與開封交界處,占地2400畝,總投資1億多元,仿古庭院、歐式別墅、農家大院、人民公社食堂、垂釣園、溫泉洗浴等集人文、生態景觀為一體,是區域性生態休閑旅游、娛樂度假中心。雁鳴湖生態風景區、東湖莊園、森林公園、三花村、官渡古戰場、潘安故里等景區串點成線,初步奠定了獨具特色的旅游產業基礎。 2005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2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5億元,同比增長27.7%。國際航空貨運中心、現代物流等一批大型物流項目正在加緊規劃建設。信息、中介、公益、社區等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金融、運輸、郵政、通訊等產業保持較快增長勢頭?,F代物流等大型物流企業入駐中牟,“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順利實施,農村流通網絡不斷完善。200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4億元,比2002年增加10.5億元,年均增長15%。金融服務平穩運行。2006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45.9億元,是2002年的近三倍,年均增長28.8%;貸款余額達21.7億元,年均增長6.7%。
交通運輸編輯航空運輸
南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28公里 。
鐵路運輸
隴海鐵路、S102線自北而南梯次排開、橫貫東西;京廣高鐵(京港高鐵)、S223線縱穿南北;西連京廣鐵路、G107線,東接京九鐵路、G106線。
公路運輸
現有鄭開大道、鄭汴物流大道、鄭州南三環東延線、鄭開城際鐵路、310國道、220國道、
鄭州—中牟、鄭州—開封公交連霍高速公路、鄭民高速自北而南梯次排開、橫貫東西,京港澳高速、鄭州四港聯動大道,前程大道、萬三公路縱穿南北??h城北距連霍高速11公里,京港澳高速、鄭州繞城高速、機場高速、鄭民高速在縣域西南部交匯。
社會事業編輯城市建設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在1997年實現村村通油路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公路建設和升級改造,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520公里,“四縱六橫”的路網格局初步形成,通行能力不斷提高。相繼實施農村和城市電網改造工程,天然氣管網基本覆蓋新老城區,能源保障能力不斷增強。連續15年奪取河南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紅旗渠精神杯”,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堅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綜合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h城東區升級改造和縣城西區開發建設穩步推進,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15.67平方公里,人口近10萬人,城市道路43公里,人均綠地面積3平方米。先后建成新世紀廣場、翠鳴園景區和11個街心花園,框架拉大,布局科學,功能完善,樹立了良好形象。梯次推進小城鎮建設,白沙鎮、雁鳴湖鄉被列為省級重點鎮,白沙鎮通過省級文明鎮和市級綠色城鎮驗收,鄭庵鎮通過省級衛生鎮驗收,城關鎮被國家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鎮”稱號。著名人物編輯
著名人物 (2張)
列御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白沙鄉西古城村)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史稱列子。潘岳,字安仁,世稱美男子潘安。城關鎮大潘莊人,西晉文學家。其《西征賦》、《秋興賦》、《寡婦賦》、《閑居賦》、《悼亡詩》等都是詩賦中的名篇,至今仍為文學史家所重視。流傳后世的有《潘黃門集》。史可法,字憲之,祖籍直隸(河北)順天府(北京)大興縣,于祖父時移居河南祥符縣后史莊(中牟縣狼城崗鄉后史莊)。史可法早年以孝聞名于鄉,崇禎元年(1628年)中進士,出任西安府推官,后遷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孫樹仁(1930.9-1958.7),中共黨員,中牟縣白沙鄉朱莊村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生前任解放軍0069部隊軍需助理。在1950年的一次戰斗中,孫樹仁率領戰士沖入敵陣,活捉匪團長一名,繳獲60炮等武器。1958年7月25日,孫樹仁為救馬兆秀母女得救了,中電身亡,年僅2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