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縣位于廣西東北部,轄10個鎮和2個瑤族鄉,縣人民政府駐鐘山鎮,行政區域面積1483平方公里。2013年末人口42.33萬,其中農村人口37萬 。 鐘山縣主要旅游景區(點)有荷塘十里畫廊、花山尋夢之旅-花山風景區、英家省工委舊址、粵東會館、鳳立灣漂流區、十八山原始森林風光、大田古戲臺、蓮花古戲臺、狀元峰、石龍石橋、龍道古民居等,其中荷塘十里畫廊為廣西農業旅游示范點。
新世紀廣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公元前214年置南???,鐘山地屬南???。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南海趙佗擊并象郡、桂林郡。自立為南越王,縣地屬南越國。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置富川縣,治設鐘山。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隸交趾刺史部蒼梧郡,東漢建安八年(203年)隸交州蒼梧郡。三國時期屬吳,黃武五年(226年),分蒼梧置臨賀郡,縣域屑荊州臨賀郡地。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劃始安、臨賀郡隸廣州、縣域屬廣州臨賀郡地。永嘉元年(307年),以臨賀、始安、興安三郡為湘州,縣域屬湘州臨賀郡地。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臨賀郡為臨慶郡,縣域屬湘州臨慶郡地。泰始六年(470年),改臨慶郡為臨慶國(封國),縣域屬臨慶國地。齊建元二年(480年),臨慶國復為臨賀郡,縣域屬之。梁天監元年(502年)??h域屬湘州臨賀郡地,普通元年(520年),縣域仍屬臨賀郡地,大同六年(540年),置靜州梁壽郡龍平縣,縣西南部屬龍平縣地。陳太建年間(569~581年),在富川縣南(今鐘山境內)置綏越縣,隋省入富川。隋開皇年間(581~600年)縣域隸桂州臨賀郡。大業元年(605年)縣域屬楊州始安郡。唐貞觀元年(627年)置道,縣域隸嶺南道桂州,后隸廣州。圣歷元年(698年),武則天分富州之龍平縣置思勤縣(治今鐘山縣清塘鄉陶唐村)屬富州。天寶二年(743年),富川縣更名富水縣,乾元元年(758年),復名富川縣。咸通三年(862年),嶺南分東、西道,縣域先屬嶺南東道廣管,后屬嶺南西道桂管賀州、富川地。五代時期,后梁開平二年(908年),湖南節度使馬殷攻占桂州,割據嶺南,自稱楚國,縣域屬楚國賀州,富州地。后漢乾佑元年(948年),南漢并楚,縣域屬南漢富州、賀州地。宋開寶四年(971年),縣域屬廣南路。五年(972年),縣域西部之思勤縣省入龍平縣隸昭州。至道三年(997年),廣南路分東、西兩路,縣域西南屬廣南西路昭州,其余屬廣南東路賀州。大觀二年(1108年)賀州割屬廣南西路,境域屬廣南西路賀州、昭州地。元初,縣域屬廣南西路賀州、昭州地;元貞元年(1295年),廣南西路隸湖廣行中書省廣西兩江道,縣域屬廣西兩江道賀州,平樂府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廣西兩江道改為廣西行中書省,縣域屑廣西行中書省賀州,平樂府地。明洪武九年(1376年)屬賀州,十年(1377年)改屑潯州府,后屬平樂府。二十九年(1396年)十一月,富川縣治從鐘山遷至今富陽鎮,鐘山始名鐘山鎮,置邊蓬寨巡檢司。萬歷四年(1576年)析富川之二五/都(今縣南部)入昭平縣,均屬平樂府。清順治十二年(南明桂王永歷九年,,即1655年),縣域屬平樂府。道光十四年(1834年),平樂理苗通判移至鐘山。民國5年10月,經民國政府總統核準,析富川縣之鐘山鎮區、昭平縣之防字區、樂字區合并設立鐘山縣。12月,省府委北流馮汝翼來鐘籌備縣治。民國6年(1917)6月,省府始委湖南徐世鐸來任鐘山縣知事。鐘山縣隸廣西省桂林道。民國19年屬平樂民團區。民國21年4月,屬桂林民團區。民國22年10月,屬平樂民團區。民國23年3月屬平樂行政監察區。民國29年4月屬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民國31年3月至38年11月屬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建國后仍稱鐘山縣,屬廣西省平樂專區。1953年4月,經政務院批準,撤銷富川、鐘山2個縣,合并置富鐘縣,屬平樂專區。1958年7月,改屬梧州專區。1961年7月,富川與鐘山分治。1962年3月,國務院決定,恢復設置鐘山縣,屬梧州地區行政公署。1997年3月,屬賀州地區行政公署。2002年11月2日起屬賀州市至今未變。
區劃編輯鐘山縣下轄鐘山鎮、回龍鎮、石龍鎮、鳳翔鎮、珊瑚鎮、同古鎮、公安鎮、燕塘鎮、清塘鎮、紅花鎮10個鎮,花山瑤族鄉、兩安瑤族鄉2個瑤族鄉??h委、縣政府所在地——鐘山鎮,面積45平方公里,距賀州市53公里、廣州市356公里、梧州市190公里、桂林市166公里。2002年,將西灣鎮劃歸賀州市八步區管轄。2005年,鐘山縣撤銷2個鎮。撤銷城廂鎮,整建制并入鐘山鎮,鎮政府駐原城廂鎮河東路;撤銷英家鎮,整建制并入清塘鎮,鎮政府駐地不變2007年,將望高鎮、羊頭鎮劃歸平桂管理區管轄。
鐘山縣
鐘山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東經110°58′~111°31′、北緯24°17′~24°46′之間,全境在北回歸線以北。地處萌渚嶺、都龐嶺余脈西南,富江下游流域。東鄰賀縣,南界昭平,西接平樂、恭城、北靠富川與湖南省江華縣??h治鐘山鎮,陸路距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525公里,距梧州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梧州市209公里,距桂林市178公里??h域橫距從最東的望高鄉新聯村公所光明水庫尾沖槽至最西的清塘鄉南妙村公所天堂山57.63公里,縱距從最南的珊瑚鎮龍潭水庫南面的界南沖頂至最北的兩安鄉大桶山頂54.08公里。全縣總面積為1861.77平方公里。
氣候
鐘山縣荷塘十里畫廊鐘山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處在熱帶與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地帶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兼有兩者的氣候特征,但偏向于大陸性氣候(陸性率K=58.6),形成了鐘山縣獨有的“光熱豐富,雨量充沛,溫涼合度,寒暑適宜。夏長春短,季節分明;夏澇秋旱,雨水不均。春遲秋早,冬季霜雪;雨熱同季,冬干春濕”的氣候特點。以連續5天平均氣溫劃分四季,平均氣溫≤10℃為冬季,≥22℃為夏季,10~22℃之間為春、秋季。
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根據1980年地普查:全縣土地面積1861.77公里,折合2792655畝。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鐘山農場、中央屬企業平桂礦務局、國營花山林場等單位占地72.68平方公里,折合109020畝;縣屬范圍1789.09平方公里,折合2683635畝。1980年,全縣進行農業區劃調查,土地利用情況是:耕地382238畝(其中水田265216畝、旱地117022畝),占總面積的13.69%;園地9813畝,占總面積的0.35%;林地1178613畝,占總面積的42.21%;牧地198386畝,占總面積的7.11%;荒地589364畝(其中宜農荒地73847畝,宜林荒地102630畝,宜牧荒地412887畝),占總面積的21.10%;水域60432畝(其中河流33000畝,水庫27432畝),占總面積的2.16%;城鄉居民用地74012畝(其中城鎮2668畝,村莊71344畝),占總面積的2.65%;工礦用地4750畝,占總面積的0.17%;交通用地12685畝,占總面積的0.45%;難利用土地(裸巖)282362畝,占總面積10.11%。鐘山土地資源的特點是:山地多平原少。根據土地普查資料統計,全縣山地面積1871718畝,占總面積的67.02;平原面積769058畝,占總面積的27.5%??砷_發的耕地資源少,僅有宜農荒地73847畝,占總面積的2.64%。
動物資源
境內野生動物尚末作過系統詳細的普查,現將常見的分類簡述如下:獸類主要分布在縣境東北、西北、南部的崇山峻嶺之間。解放前虎、豹出沒頻繁、傷害人畜。解放后。60年代于城廂、羊頭等地曾發生虎患,有三個小孩被叼,其中有兩人虎口余生。70至80年代虎患少見。隨著森林的砍伐,人們對野生動物的濫捕,因而使上述很多動物大量減少,有的甚至已經絕種,由於鼠的天敵被消滅,故家鼠特別繁盛,鼠患日益嚴重。魚類按1983年調查,縣境內魚類有6目19科共40多種。主要品種有:鰻鱺(白鱔)、草魚、青魚(烏草)、鳡魚、大鱗鱲、赤眼鱒、南方馬口魚、大眼紅鲅、翅嘴紅鲅、鳊、銀鏢魚(蘭刀)、光倒刺巴、倒刺巴、紅彩光唇巴、桂華鯪、南方白甲魚、麥穗魚(禾稿公)、蛻鉤、鯉魚、鯽魚、鰱魚(扁魚)、鳙魚(大頭魚)、白河刺鱘鳑鲏、花鰍、泥鰍、平鰍、胡子鲇(塘拐魚)、灰鲇、黃顙魚、黃鱔、斑鱖、大眼鱖(桂花魚)、叉尾斗魚(菩薩魚)、斑鱧(生魚)、刺鰍等。鐘山魚類以養殖為主,主要品種是草魚、鰱魚、鳙魚、鯉魚。1987年產量達75.64萬公斤。江河自然魚類以鯉魚、鯽魚、泥鰍為多,1987年捕撈量6.63萬公斤。名貴淡水食用魚類有鱖、又名桂花魚或桂魚俗稱桂花魚。硬骨魚綱、鱸形目、鱸科。體側扁、長約20公分左右、重0.5~1公斤不等。體褐色或欖褐色,具有不規則的暗棕色斑點、口裂寬、下頷突出、齒銳利、性兇猛,捕食水中魚蝦為生。體被圓鱗、鱗片細小,其肉細致、味道鮮美。分布在縣境富江河道。介貝類水魚(鱉)、山瑞、烏龜、鷹嘴龜、螃蟹、蝦、蚌、田螺、石螺、福壽螺。爬行類因蛇經濟價值不斷提高,捕捉人多,金包蛇、銀包蛇、眼鏡蛇逐年減少。蛙類田蛙、山蛙、青蛙、蟾蜍、三角蛙、上樹蛙等。昆蟲類蠶、蟬、螢、蜂、蜘蛛、蜻蜓、蝴蝶、蟋蟀、螳螂、蟻、蚱蜢、蜈蚣、天牛、冬蟲、蝸牛等。
礦物資源
鐘山礦物資源豐富,品種較多。據國家多次普查勘探,金屬礦有錫、鎢、銻、錳、鐵、鋅、鈾、鈮、鉭、鉛、銅、鉬、鈹、硼、鈦、汞、鉀長石、獨居石等,以錫、鎢、銻為最;非金屬礦有煤、大理石、水晶、石灰石、花崗巖、砒霜、磷、粘土、稀土等。以煤、大理石儲量較多。詳見礦業章。
人口編輯解放前,戰亂頻繁,人民生活貧困,醫療衛生條件差,疾病流行,人口發展緩慢。民國16年(1927年),全縣22408戶,82681人。民國20年至36年,人口總數在14~18萬之間。其中民國33~36年由于自然災害等原因,人口逐年減少。民國38年全縣人口191049人,比民國16年增加108368人,22年間人口僧長1.3倍,平均每年增加4926人,年均遞增38.8‰。解放后,人民安居樂業,生活逐步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改善,除1960年至1961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人口減少外,全縣人口逐年迅速增長。1965年人口總數又略高于1958年的人口總數。1966年至1981年,平均每年遞增6272人,年遞增率20‰。1982年后,縣委和縣人民政府把計劃生育當作基本國策來抓,人口增長速度有所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82年的17.53‰降自1987年的7.13‰,下降了10.40個千分點。全縣人口從1952年的196123人發展到1987年的387092人,35年間增長了近一倍,比1949年增長1.03倍,平均每年增加5456人,年均遞增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