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市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西部,寧、甘、蒙三省區交匯處,轄沙坡頭區、中寧、海原兩縣,共40個鄉鎮442個行政村、32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7萬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擁有常住人口110.72萬。
中衛市是連接西北與華北的第三大鐵路交通樞紐,也是歐亞大通道“東進西出”的必經之地。
中衛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擁有馳名中外的旅游景區沙坡頭,市內建造了城市景觀水系、“五館一中心”等工程,黃河濕地保護開發等項目獲“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2項“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先后獲得“中國人居環境建設杰出貢獻獎”、“中國最佳綠色生態城市”和“2011年城市榜投資環境最佳城市”和“2012年度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等,進入中國特色魅力城市100強。
歷史沿革
秦代屬北地郡。西漢為安定郡。北魏屬靈州鳴沙郡。北周置會州。隋置鳴沙縣和豐安縣。元設應理州。明永樂年間(1403年)置寧夏中衛。清雍正年間(1724年)改稱中衛縣(含今沙坡頭區、中寧和青銅峽部分地區),屬寧夏府,海原縣屬平涼府。1933年中衛縣分成中衛、中寧兩縣。1954年寧夏并入甘肅省,中衛屬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后,中衛、中寧先后劃歸銀南、吳忠市管轄。海原縣先后劃歸固原地區、固原市管轄。2004年地級中衛市成立,中寧、海原兩縣劃歸中衛市管轄。
地理環境
中衛市位于寧夏中西部寧夏、內蒙古、甘肅交界地帶,東與寧夏吳忠市接壤。南與寧夏固原市及甘肅省靖遠縣相連,西與甘肅省景泰縣交界,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毗鄰,地跨東經104度17分—106度10分、北緯36度06分—37度50分,東西長約130公里,南北寬約180公里。截至2010年,全市總面積17441.6平方公里,其中,沙坡頭區6876.1平方公里,中寧4191.6平方公里,海原6373.9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中衛市地形由西向東、由南向北傾斜。境內海拔高度在2955米—1100米之間。地貌類型分為沙漠、黃河沖積平原、臺地、山地和盆地五個較大的地貌單元。其中西北部騰格里沙漠邊緣衛寧北山面積12萬公頃;中部衛寧黃河沖積平原10萬公頃;位于山區與黃河南岸之間的臺地6萬公頃;南部隴中山地與黃土丘陵面積142.45萬公頃。
水文
中衛境內有黃河及其支流長流水、清水河三條主要河流。黃河沿市域西北側自西南向東北流過,境內流程約182公里,距市區約2公里,年平均流量1039.8立方米/秒,平均過境水量328.14億立方米,清水河北流注入黃河。
氣候
中衛市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靠近沙漠,屬半干旱氣候,具有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和沙漠氣候的特點。春暖遲、秋涼早、夏熱短、冬寒長,風大沙多,干旱少雨。年平均氣溫在8.2—10℃之間,年均無霜期159—169天,年均降水量138—353.5毫米,年蒸發量1729.6—1852.2毫米,全年日照時數3796.1小時。中衛城區年平均氣溫10℃,極端最高36.7℃氣溫,年降水量138毫米,年蒸發量為1729.6毫米,為降水量的12.53倍。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全年無霜期平均167天,全年日照時數3006小時。中寧縣年平均氣溫11℃,年平均降水192.3毫米,6—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1%;年蒸發量1833.8毫米,為年平均降水量的9.54倍。海原縣年平均氣溫8.2℃,年平均降水量為353.5毫米,年蒸發量為1852.2毫米,為降水量的5.24倍。境內降水時空分布極不平衡,由南向北依次遞減,且大多集中在夏、秋季,6—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6%,素有“十年九旱”之稱,是寧夏最干旱的縣市之一。
區劃
中衛市是2003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準,2004年4月28日掛牌成立的地級市。轄兩縣(中寧縣、海原縣)一區(沙坡頭區)。截至2010年,全市共轄鎮20個,鄉20個,行政村442個,居民委員會32個。其中,沙坡頭區轄10鎮、2鄉、160個行政村和17個居民委員會;中寧縣轄5鎮、6鄉、114個行政村和12個居民委員會;海原縣轄4鎮、12鄉、168個行政村和8個居民委員會。
人口民族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13.3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8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2.15萬人,城鎮化率為37.19%;回族人口39.27萬人,占34.6%;漢族人口73.8萬人,占65.1%;男性人口58.07萬人,女性人口55.2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1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4.31‰;死亡人口0.509萬人,死亡率為4.5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8‰。區縣人口沙坡頭區總人口39.59萬人,占總人口的33.52%;其中回族人口2.04萬人,占沙坡頭區總人口的5.15%;非農業人口14.01萬人,占沙坡頭區總人口的35.39%。海興開發區總人口4.4萬,其中農業人口3.7萬、回族人口1.5萬,分別占總人口的86%和34%。中寧縣總人口32.16萬人,占總人口的22.23%;其中回族人口6.67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0.74%;非農業人口10.41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2.37%。海原縣總人口46.37萬人,占總人口的39.26%;其中回族人口32.07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9.16%;非農業人口4.36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4%。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中衛市地下水蘊藏豐富。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全長約182公里,占黃河在寧夏流程397公里的45.8%,年均流量1039.8立方米/秒,年均過境流量328.14億立方米,最大自然落差144.13米,水能蘊藏量200多萬千瓦,可利用能量160萬千瓦,屬國家黃河上游水利水能開發的重要梯級地帶,是西北可利用水資源最優越的城市。建成的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是西部大開發10大項目之一,設計控灌面積107萬畝,每年可供電6.06億千瓦時,解決衛寧平原120萬畝耕地的灌溉。境內與甘肅靖遠交界處的黃河大柳樹水利樞紐,距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12公里,設計壩高163米,總庫容110億立方米,裝機200萬千瓦,年可發電78億千瓦時。向西可灌溉河西走廊的甘肅武威、民勤,向東可灌溉寧夏、陜西的部分地區,向北可灌溉內蒙古阿左旗,可灌溉農田600萬畝,遠期灌溉面積達2000萬畝。大柳樹水利樞紐和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年發電量可達84億千瓦時。國家重點項目西氣東輸工程在寧夏過境長度274公里,經過中衛境內100公里,并設有輸氣端口和加壓站。
礦產資源
截止2010年底,中衛市發現礦產30多種,礦產地189處,其中工業礦床62處。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19種,主要有煤、鐵、銅、金、電石灰巖、制堿灰巖、水泥灰巖、飾面用大理巖、石膏、陶瓷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磚瓦粘土、建筑石料、建筑用砂等。其中石膏儲量約70億噸,居全國第二位;黏土儲量約50多億噸,硅石儲量約1億噸,煤炭儲量較大,約12億噸分布面積近200平方公里,屬低灰、低硫、低磷,高密度、高發熱度優質無煙煤被譽為“天下第一煤”。1、能源礦產:主要為煤,煤炭資源是中衛市的主要礦產之一,已勘察和開發利用的礦產地共9處,成礦區總面積213.38平方公里。主要分部于衛寧北山、香山等地,其中衛寧北山的煤質優良,資源潛力較大,煤層埋藏淺。截止2010年,基礎儲量、資源量預計11498萬噸。煤種主要為無煙煤和煉焦用煤。衛寧盆地為典型的壓陷盆地,是尋找油氣資源的遠景區之一。2、金屬礦產:金屬礦產貧乏,礦種少,僅有鐵、銅、金,且規模小,其它金屬礦產為礦點或礦化點,多分布于衛寧北山、西華山、南華山。已發現的礦種有鐵礦、銅礦、金礦、銀礦(伴生礦)、鉛鋅礦、錳礦6種。3、非金屬礦產:資源較為豐富,電石灰巖、制堿灰巖、石膏、建材原料礦產分布廣泛、資源儲量大,產地相對集中。其中石膏90%以上資源儲量分布在中衛城區甘塘——小紅山、中寧縣和海原縣第三紀盆地和石炭紀地層中;石灰巖主要分布于天景山、米缽山等地,其優質電石灰巖、制堿灰巖,水泥灰巖分布廣泛,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礦石裸露地表,交通方便,易于開采。4、大、中型礦產地少。除中衛小紅山石膏礦、中寧縣賀家口子石膏礦、海原縣石峽口一爛泥溝石膏礦、中寧縣天景山水泥灰巖為大型、中衛香山大理巖礦大道崖礦段、中寧縣長山頭水泥用粘土礦等建材礦產資源為中型外,其余為小型、礦點或礦化點。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2012年中衛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80平方公里,建成區常住人口50萬人。社區休閑園林面積1.3萬畝,水面2.6萬畝,公共綠化面積897萬平方米,日供水能力4.2萬噸,集中供熱能力420萬平方米,日處理污水能力4萬噸,日處理生活垃圾能力200噸,城市化水平達到51.25%。市區完成12條街道硬化綠化整地工程,建成利民路等城市道路3條2.1公里。全市城市道路長度達450公里,橋梁數為20座,道路照明燈盞8000盞。全市公交運營路網長度為800公里,公交運營線路50條。全市共有公共汽車運營車數390輛,公共交通客運量達4000萬人次。年末全市共有出租汽車1860輛,出租運營客運量達6000萬人次。全市集中供熱面積達61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0%。全市供氣管道總長度240公里。天然氣用戶5萬戶,其中家庭用戶3萬戶。全市全社會供水管道長度240公里,供水總量為1200萬立方米,其中生產運營用水280萬立方米,公共服務用水140萬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600萬立方米。燃氣普及率達54%,用水普及率達76%。
科技教育
2012年共爭取上級科技項目56個,其中國家級科技項目5項、自治區級51項,爭取項目資金1040萬元,比上年下降21.6%。安排市(縣)級科技創新項目58項。年內全市專利申請量88件,專利授權量51件。全市有企業技術研發中心7個,9家企業獲得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2012年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502所,教職工13435人。其中,普通中學69所,普通高中招生8189人,在校學生23695人,畢業生7890人;普通初中招生17478人,在校學生53788人,畢業生18017人,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9.7%。中等職業學校3所,招生4210人,在校學生11887人,畢業生3092人。有小學校377所,小學在校學生123704人,招生20358人,畢業生數22817人。全市有特殊教育學校2所,在校學生138人。幼兒園51所,在園幼兒(含學前班)28448人,其中學前班15955人。
文化事業
2012年全市共有文化館3個,公共圖書館3個,文物管理所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8個。全年全市舉行廣場文藝演出173場次,圖書借閱60810萬人次。全市有廣播電視調頻轉播發射臺11座。年內實施農村直播衛星公共服務戶戶通工程201790戶,年末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0.7%,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8%,分別比上年上升3.9和1.3個百分點。中衛市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信教群眾眾多。2010年全市共有各類宗教場所1160處,其中伊斯蘭教986處,佛教158處,道教7處,天主教3處,基督教5處,民間方神廟273處,各類宗教職業人員2250人,信教群眾近45.8萬人。
醫療衛生
2012年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173個(不含農村衛生室),其中醫院11個、衛生院4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個、婦幼保健院(所)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3個。衛生機構床位數3286張,其中醫院2469張,每千人口醫院床位數為2.23張。衛生技術人員3689人,其中執業醫師1386人,注冊護士1176人。全市有村衛生室431個,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702人。
體育事業
2011年舉辦大型職工群眾運動會6次。積極參加體育彩票杯全區青少年田徑、武術等比賽、寧煤杯全區象棋比賽、全區老年健身秧歌比賽,取得金牌3枚、銀牌11枚、銅牌15枚。
經濟
201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96.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47.55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37.07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12.24億元,增長1.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6291元,增長4.2%。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6:46.2:37.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6.8%、72.7%、10.5%。分縣區看,沙坡頭區生產總值137.05億元,增長5.7%,占全市比重為46.2%;中寧縣生產總值121.73億元,增長3.8%,占全市比重為41%;海原縣生產總值38.08億元,增長9.1%,占全市比重為12.8%。財政:全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33.49億元,增長19.8%。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9.46億元,增長14%。主體稅種中,營業稅7.32億元,下降0.8%;增值稅2.25億元,增長41.9%;企業所得稅1.05億元,增長21.5%;個人所得稅0.23億元,增長2.5%。全市財政支出124.63億元,下降1.9%,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06.18億元,下降4%。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12億元,下降15%;教育支出17.58億元,增長1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1.99億元,增長13.5%;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2.98億元,下降37.2%;醫療衛生支出8.35億元,增長5.9%。
第一產業
產值: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9.6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2%。其中農業產值63.78億元,增長4.5%;林業產值0.88億元,下降2.1%;牧業產值19.84億元,增長9.4%;漁業產值2.44億元,增長29.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66億元,增長8.6%。種植業:初步測算,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450.96萬畝(不含區屬,下同),下降2.3%。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14.19萬畝,下降2.6%。糧食總產量60.48萬噸,增長0.6%。其中,水稻產量5.75萬噸,下降31.2%;玉米產量39.84萬噸,增長7.6%;小麥產量3.75萬噸,下降6.1%。油料產量3.45萬噸,下降3.9%;蔬菜產量60.5萬噸,下降10.2%;硒砂瓜產量112.58萬噸,增長3.8%;枸杞產量4.1萬噸,下降2.4%。畜牧業:年末全市豬、牛、羊、家禽存欄分別為20.04萬頭、11.1萬頭、137.73萬只和291.8萬只,分別比上年增長5.1%、9.5%、15.6%和下降0.2%。全年豬、牛、羊分別出欄27.89萬頭、6.7萬頭和95.17萬只,分別比上年增長0.4%、9.5%、10%;家禽出欄272.8萬只,增長25.6%。全年肉類總產量5.32萬噸,增長7.5%;禽蛋產量3.2萬噸,增長7.4%;奶類產量9萬噸,增長49.2%;水產品產量1.8萬噸,增長27.7%。生產條件:年末荒山荒沙造林面積1.52萬公頃,下降27.4%。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44.18萬千瓦,增長2%。
第二產業
工業:全年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93.32億元,比上年增長4.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8.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9.83億元,增長2.7%。大中型企業完成增加值53.09億元,下降2.1%。規上工業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完成增加值8.72億元,增長1.5%;重工業完成增加值81.11億元,增長2.9%。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24.58億元,下降2.6%;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85.58億元,增長3.1%;私營企業完成增加值36.6億元,下降4.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完成增加值3.80億元,下降5%。按行業分,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23.55億元,增長29.6%;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加值16.9億元,增長44.3%;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加值12.41億元,下降2.1%;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增加值12.54億元,增長25.3%;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加值5.5億元,下降5.5%;酒、飲料制造業增加值5.26億元,增長40.1%;造紙和紙制品業增加值0.97億元,增長22.1%;通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0.17億元,下降46.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417.49億元,比上年下降12.2%,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2.96%;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34.02億元,比上年下降12.5%;主營業務成本303.61億元,下降11.9%。工業企業利稅總額19.9億元,增長2.2%;利潤總額2.01億元,下降77.5%。虧損企業虧損12.25億元,企業虧損面44%,應收賬款凈額51.51億元,資產負債率70.4%。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到109家,比上年增加7家。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50家。其中,產值在1-5億元企業34家。產值5-10億元企業9家,產值10-20億元企業6家,產值超過50億元企業1家。建筑業:全年全市具有資質等級建筑企業51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36.15億元,比上年下降24.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產值4.62億元,下降2.3%;建筑裝修、裝飾業實現產值1.94億元,下降26.5%。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筑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2億元,增長6.3%;實現稅金總額2.64億元,增長12.8%。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27.65萬平方米,下降2.3%;房屋建筑竣工面積65.55萬平方米,下降33.7%。按建筑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為21.4萬元/人,下降33.1%。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4.03億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地方投資291.1億元,增長3.0%。在地方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282.6億元,增長18.1%;更新改造投資8.4億元,下降80.1%。分城鄉看,城鎮投資195.49億元,增長6.2%;農村非農戶投資47.18億元,增長25.7%。分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投資110.23億元,下降3.4%;非國有經濟投資219.7億元,增長8%。從投資結構看,第一產業投資10.29億元,比上年增長18.2%;第二產業投資193.74億元,增長13.9%,其中工業投資191.98億元,增長13.2%;第三產業投資87.08億元,下降6.2%。房地產開發:全年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48.45億元,比上年下降20.7%,其中住宅開發投資37.04億元,下降12.6%。全年購置土地面積22.05萬平方米,下降47.8%。商品房施工面積778.09萬平方米,增長19.3%;商品房銷售面積77.07萬平方米,下降17.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65.84萬平方米,下降17%;商品房待售面積77.06萬平方米,增長16.8%。全年商品房銷售額26.17億元,下降25.3%,其中住宅銷售額20.27億元,下降21.6%。
第三產業
消費品市場:全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7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6.65億元,增長11.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05億元,增長16.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46.12億元,增長10.5%;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0.57億元,增長21.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經濟零售額1.96億元,增長8.4%;集體經濟零售額2.04億元,增長12.8%;股份制經濟零售額12.03億元,增長2.6%;私營經濟零售額14.82億元,增長14.1%;個體經濟零售額25.64億元,增長16.6%。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化妝品類增長45.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2.1%;汽車類增長14.7%;糧油、食品、飲料及煙酒類增長9.2%;石油及制品類增長6.1%;中西藥品類增長4.0%;書報雜志類下降1.6%;文化辦公用品類下降2.9%;金銀珠寶類下降3.1%;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類下降6.7%;體育娛樂用品類下降23.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23.6%;通訊器材類下降61.9%。進出口貿易: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0.62億美元(海關口徑),比上年下降59.1%。其中,出口總額0.41億美元,下降5.7%;進口總額0.21億美元,下降80.6%。旅游:全市旅游景區達21家,其中,“A”級景區5家,“5A”級景區1家,旅游度假區1家。全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336.8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4%,實現旅游總收入20.96億元,增長15.9%。其中入境游客0.46萬人次,增長36.9%,旅游外匯收入265.95萬美元,增長65.8%。旅游總收入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8.7%,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1%,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郵電通信: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74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0.28億元,增長12.2%;電信業務總量8.46億元,增長18.1%。年末電話用戶101.01萬戶,增長5.2%,其中固定電話用戶12.07萬戶,增長3.5%;移動電話用戶88.94萬戶,增長5.4%。每百人擁有電話(含移動)89.1部,增加3.7部。計算機互聯網用戶8.95萬戶。
交通
中衛是全國鐵路交通大動脈的西部“橋頭堡”,是歐亞大通道“東進西出”的必經之地,包蘭、甘武、寶中鐵路和中太鐵路在中衛交匯,形成“X”形布局,可連通京包線、寶成線、隴海線、蘭新線、蘭青線,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烏魯木齊等12個大中城市。京藏、中營、中郝、中固、中鹽5條高速公路和109國道、101、201、202省道4條公路干線穿境而過,中營高速公路(中寧—營盤水)從城市南側穿過,可連接GZ25(丹東—銀川—蘭州—拉薩)、GZ35(青島—銀川)、GZ45(連云港—武威—霍爾果斯)三條國道主干線,鐵路大橋和兩座公路大橋貫通黃河南北。新建了沙寧濱河路工程、美利工業區連接線工程、東(西)立交橋及引道工程和香山機場路工程,全市公路總里程達3800公里??偼顿Y3.5億元的中衛香山機場于2008年8月建成,先期規劃的航線為中衛至北京、西安、蘭州、成都、銀川等地,遠期規劃開通廣州、上海、烏魯木齊和廈門等航線。該機場設計到2015年時,年旅客吞吐量為1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00噸??善鸾挡ㄒ?37、空客A320系列等支線飛機。中衛沙坡頭機場于2008年12月26日通航,先后開通中衛-北京、中衛-西安直達航班。西氣東輸工程(新疆—甘肅武威—寧夏中衛—陜西靖邊—上海)的輸氣管道以及2020年前后擬建的俄羅斯、中亞國家到中國的輸氣管道都從中衛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