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縣,位于福建省東北部,介于北緯 26°53′-27°19′,東經119°06′-119°29′之間。東鄰福安,西接政和,北連壽寧,東南與寧德接壤,西南與屏南隔溪相望。土地總面積1046平方公里。地處鷲峰山脈東麓,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800米,縣城海拔880多米,居全省之冠,素有“高山明珠”之稱。境內主要溪流18條,最大的龍亭溪境內流長56公里。屬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氣候,冬長夏短,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4.6℃,年降水量2069毫米,被譽為“天然空調城”。周寧原屬寧德縣。民國24年(1935年)設周墩特種區,直隸福建省府。民國34年8月升設周寧縣,獅城為縣治所在,位于縣境中部東洋溪畔,距省會福州238公里,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12年末,全縣轄6鎮3鄉141個村委會、5個社區、2個居委會,戶籍人口20.36萬人。境內漢族占99%,少數民族主要是畬族。通行閩東方言福安話,但口音相差甚大。公路以302省道為主干,寧上高速公路貫穿境內。建制沿革編輯周寧古為七閩地。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屬閩中郡。西漢為閩越國,東漢屬會稽郡。三國屬吳建安郡。晉南朝屬溫麻縣。隋屬原豐縣(閩縣)。唐屬長溪縣。五代閩龍啟元年(933)起屬寧德縣,宋初為青田鄉東洋里。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建東洋行縣,由寧德縣主簿駐征賦稅。清雍正十三年(1735),分割東洋里十五至十八都設東洋分縣,由寧德縣丞駐治,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由縣佐駐治。民國元年(1912),東洋分縣改由寧德縣派分駐員治理。民國3年復設縣佐。民國18年,裁縣佐設警察所,綜理轄區行政事務。民國19年改設公安分局。民國22年6月,改設寧德縣第五區。民國24年6月,改設周墩特種區,脫離寧德縣轄,直屬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公署駐長樂)。民國25年2月,又改為寧德縣第三區。民國26年1月,復為周墩特種區,隸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2年9月,改隸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34年8月1日設縣,以周墩、寧德兩地首字定名周寧縣,縣治在獅城,轄地639.6平方公里,隸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36年4月,改稱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7年9月,寧德縣析咸杉鄉127.7平方公里歸周寧縣轄,全縣面積增至767.3平方公里。1949年6月28日,周寧和平解放;9月1日,成立周寧縣人民民主政府;11月12日,成立周寧縣人民政府,隸福安專員公署。1955年9月,壽寧縣劃出第六區(今純池鄉的11個行政村和泗橋全鄉)轄地278.7平方公里,歸周寧縣轄,全縣面積增至1046平方公里。1970年7月起,隸寧德地區。地理環境編輯地貌
周寧縣周寧地處鷲峰山脈東麓,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峰巒起伏、山陡谷深、溪谷錯綜。境內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最高點龍崗頭,海拔1506米;最低點街頭亭,海拔僅65米;縣城所在地獅城鎮海拔880米。千米以上的高峰282座,縣城海拔880米,居福建省之首。鷲峰山脈的主體部分在境內連綿起伏,形成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地貌、海拔500米以上至800米的低山地貌和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貌。周寧東南部縣境距海岸74公里。地貌有中山、低山、丘陵三大類型,中山占全縣土地面積的61%,是用材林和單季稻、牧、茶區;低山占26.7%,是水源涵養林和糧、茶區;丘陵地占12.3%,是雙季稻和主要經濟作物區。境內水系發達,天然落差大,水電資源可開發利用大約37萬千瓦。
氣候
周寧縣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山地氣候,四季分明。冬長夏短,雨量充沛。2010年平均氣溫15.5℃,極端最高氣溫32.9℃,極端最低氣溫-5.2℃,年降水量2130.7毫米,降雨天數192天,日照時數1617小時。海拔落差,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夏無酷暑,盛夏季節平均氣溫7月份24.3℃、8月份23.0℃、9月份22.0℃,有“天然空調城”之美稱。其背山面海的地理位置影響著氣候。周寧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受大陸性氣候影響較顯著夏季卻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光能資源因光溫配合較好,日照雖比低海拔市縣少,但主要農作物生長期的4至10月也是該縣日照最充足,每月日照時數多在120小時以上,較有利于各種作物的生長、成熟。由于山地漫射光的增多,又有利于高素質茶葉的形成。周寧縣的光能資源利用率還很低,有待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地形復雜,海拔垂直差異大,熱量資源也分布懸殊,權成立體農業氣候。海拔400米以下地區的氣候相似中亞熱帶型,可種植雙季稻及亞熱帶果樹和其它經濟作物。尤其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地區,無霜期長,越冬條件好,是周寧縣熱量資源最佳地。海拔400至850米的高丘、低山地區,熱量相似于北亞熱帶,可種植較耐寒的亞熱帶果樹及高素質茶葉。850米以上的中山地區,熱量條件類似南溫帶,為避暑山莊建設,科技樓、作家屋等旅游業的開發利用,提供良好的氣候資源。周寧縣雨量充沛,水份資源充足,農作物生長季(氣溫大于10℃以上)平均雨量達1300至1600毫米,這對亞熱帶農作物的水份供應是有余的,所以干旱現象少。不過梅雨季和臺風雷雨季的暴雨,易造成周寧縣的洪澇災害,須做好防范工作。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
周寧歷史上曾有過銀、鐵采煉,已探明礦藏有16種,主要有明礬石、珍珠巖、高嶺土、稀土、花崗石料、礦泉水及鎢、鐵、鉬、鉛、鋅、銀等礦藏地27處,其中:中小型礦床7個,礦石20個,各類礦化點28個。在儲礦藏中,已探明珍珠巖儲量61.24噸、明礬石儲量251.2萬噸、高嶺土儲量1079萬噸、泥煤儲量23.5萬噸。潛在礦種有銀、花崗石料、葉臘石等。
森林
內森林植被屬于常綠溫暖照葉林地帶。植被有12個類型,46個群叢,有大量的藥用植物和禽獸類資源,雖經歷幾次較大幅度的消長過程,仍不失原貌。
1973年起,先后進行3次森林資源調查。至1987年,全縣森林林分年平均總生長量由7.17萬立方米提高到7.19萬立方米,以馬尾松、杉木人工林為主的針葉樹種,分布廣、生長快、產量高,林相整齊,構成新型的植被類型。 境內林業用地為典型的地帶性特征,主要為紅壤和黃壤,分布在中山、低山、丘陵地帶。1981年林業區劃,進行第一次全縣林地土壤普查,計有林業用地12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6.48%,劃分為3個土類,8個亞類,17個土屬。在各類土壤面積中,紅壤795639畝,占林業用地66.35%;黃壤376590畝,占31.41%;紫色土26881畝,占2.24%。全縣林業用地土壤均屬酸性,其中:一類地面積837564畝,占土類面積的69.8%,主要土類有黃壤、黃紅壤、暗紅壤、水花紅壤、紅壤等,多分布在禮門、李墩、浦源、純池等低丘地段;二類地面積358099畝,占土類面積29.9%,主要土類為粗骨紅壤、粗骨黃壤、紫色土,多分布在禮門、七步、咸村、浦源、瑪坑的高丘地段;三類土地面積3447畝,占總面積的0.3%,主要土類是粗骨紅壤,分布在七步、咸村、瑪坑等地的山脊、山頂及陡坡地段;有少量分布在溪河兩岸、山頂、山脊上的巖石裸露地為四類地。
1987年,全縣林業用地面積1187832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5.7%。
耕地
民國時期,耕地面積以主產物收獲量折算,茶園與農地混合,面積失實。民國31年(1942年),編查耕地面積合計為11.06萬畝。民國34年經復查核實,耕地總面積為10.84萬畝。民國37年9月,寧德縣咸村劃歸周寧,全縣耕地總面積為16.92萬畝,農業人均2.31畝。
建國后,經過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運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高,陸續開墾耕地。至1956年全縣耕地增至18.39萬畝,農業人均2.28畝。1960年經濟困難時期,部分邊遠耕地拋荒,1963年陸續墾復耕作。此后,由于國家和社、隊興修水利、建設公路、辦工廠、農村基建、機關單位建房以及其他占用等,1979年,全縣只剩耕地14.50萬畝,農業人均1.12畝,與1956年比,減3.89萬畝。1980年后,貫徹《土地法》,對耕地實行依法管理,制止濫占耕地。1988年,全縣耕地面積增至14.71萬畝,但由于人口增加,農業人均卻降至1.02畝。
據農業區劃普查,1980年全縣水田10萬畝,農地4.5萬畝,合計耕地14.5萬畝。耕地地處海拔800米以上的占59.59%,500至800米的占26.43%,500米以下的占13.98%。水田中分布在溪谷平地田占15.26%,緩坡地山垅田占32.17%,梯田占47.14%,溪岸邊田占5.44%;農地中,處于25度以上坡地占17.40%,15至25度山地占32.70%,6至15度緩坡地占41.60%,6度以下占8.30%。
耕地土壤類型分布,水田中,滲育型占53.46%,潴育型占29.88%,潛育型占16.66%;農地中,紅土占41.45%,黃泥土占55.02%,紫色土占2.25%,沖積土占1.29%。
水田有機質和磷、鉀含量狀況為,缺磷、缺鉀面積分別占水田總面積的92.3%和67.66%。內涵冷爛酸銹毒等低產障礙因素的中、低產田面積多達7.8萬畝,占水田總面積78%。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周寧縣境內人口分布不均,溪流沿岸的小盆地人口較稠密,高寒偏遠山區人口稀疏。民國34年(1.945),全縣人口48057人,土地總面積639.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5.1人。
建國后,人口密度逐步增大。按每平方公里平均人數計算,1954年77.7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94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139人,1988年上升到150人,其中獅城鎮人口密度最大,達407人,純池鄉最小,僅100人。
民族
周寧絕大多數居民為漢族,解放前少數民族僅有畬族。據1953年人口普查,全縣漢族62984人,占總人口的98.98%;畬族646人,占1.02%。此后,因工作、婚嫁、謀生等原因,有其它少數民族遷入。1982年人口普查時,全縣漢族143754人,占總人口的99.01%;少數民族7個,共1438人,占0.99%。其中畬族1407人,壯族19人,苗族6人,高山族3人,滿族、回族、彝族各1人。與1964年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45989人,增長47.04%;少數民族人口增加472人,增長48.86%。
漢族人口遍布全縣各地,畬族人口主要聚居于獅城、咸村、瑪坑、七步等4個鄉鎮的26個自然村,其中咸村鄉的云門村設有畬族村民委員會。
經濟概況編輯體制沿革
封建社會到民國時期,境內經濟體制屬封建私有制。農村封建勢力占有大量土地,殘酷剝削農民;城鎮,私營工商業不發達,手工業者和個體商販僅能維持生計。這種生產關系嚴重阻礙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建國初期,進行農村土地改革,1956年通過農業合作化和對手工業、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形成以國營、集體為主的多種經濟體制,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958年人民公社化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實行政社合一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限制了集體、個體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在曲折道路上徘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農村到城鎮,在農業、工業、商業等領域推行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國有、集體、個體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歷史發展
民國時期,周寧經濟落后,市場蕭條,勞動人民生活貧困,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居第一位,茶葉居第二位。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甘薯為次,大小麥、雜糧、馬鈴薯占小部分。經濟作物以茶葉為主,其次是花生、油菜籽、黃麻、芋麻、甘蔗、曬煙等,但數量極少。林業主要是松、杉、竹及薪炭林。手工業僅有茶葉加工、鑄鍋等。1949年,全縣社會總產值為664.52萬元。
解放后,周寧經濟有長足發展,但經歷過曲折的過程。三年經濟恢復時期(1950~1952年),通過減租反霸、土地改革運動,同時采取有力措施,幫助手工業和私營商業解決產、供、銷等問題,國民經濟全面恢復并初步發展。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達1006萬元,平均年遞增16.01%,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K37.06%,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13.19%;國民生產總值908萬元,年平均遞增21.15%;社會總產值1059萬元,年平均遞增16.8%;國民收入806.97萬元,年均遞增16.4%;糧食產量19077噸,年均遞增18.1%;生豬年末存欄11001頭,年均遞增17.5%;茶葉產量372噸,年均遞增11.9%。“一五”計劃時期(1953~1957年),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縣設立計劃統計機構,下達生產、基建、流通計劃,編制五年長期發展計劃,把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納入計劃經濟軌道,逐步加強計劃管理。實行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實行農業、于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促進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1957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1572萬元,平均每年遞增9.33%,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8.23%;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7.21%;國民生產總值1377萬元,年均遞增8.68%;社會總產值1719萬元,年均遞增10.17%;國民收入1186萬元,年均遞增8%。主要產品產量:糧食24672噸,年均遞增5.28%;生豬存欄15691頭,年均遞增7.36%;茶葉產量444噸,年均遞增3.6%。“二五”計劃時期(1958~1962年),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在“共產風”、浮夸風和生產瞎指揮的折騰下,工業盲目上馬,農村大辦公共食堂,無償抽調大批勞力伐木燒炭煉鋼鐵,造成農業連年歉收。加上連續三年高征購,致使社員人均口糧下降到120公斤,出現了浮腫病和非正常死亡現象。1961年,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后,開始糾正“共產風”,停辦農村公共食堂,實行冬種自由一季,減少糧食征購任務,縮短基建戰線,砍掉一批工業企業。1962年,全面實行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農業生產才開始回升,工業生產也走上正軌。當年,全縣糧食總產16444噸, 比1957年減產33.35%,茶葉產量下降到217噸,比1957年減產51%;工業生產前三年在數字上體現大幅度增產,但實質上毫無經濟效益。1962年,
工農業總產值下降到1054萬元,與1957年比,每年遞減7.68%;國民收入327萬元,遞減7%;社會總產值1413萬元,年遞減3.9%。三年調整時期(1963~1965年),繼續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國民經濟逐步回升,糧食取得較好收成,工農業產值有所增長,但仍未恢復到“一五”期末的水平。1965年工農業總產值達1294萬元,年均遞增7.07%,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遞減1.17%;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8.67%;國民生產總值1451萬元,年均遞增9.5%;國民收入1018萬元,年均遞增7.17%;社會總產值1631萬元,年均遞增4.9%;糧食總產量22554噸,年均遞增11.1%;茶葉產量292噸,年均遞增10.3%。“三五”計劃時期(1966~1970年),處在“文化大革命”前期,各級領導機構基本癱瘓,全縣的經濟建設和生產秩序遭受破壞,國民經濟受到挫折,農業生產處于自發狀態,工業生產徘徊不前,商品流通渠道阻塞,人民日常生活用品緊缺。1967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下降0.77%。1968年又比1967年下降6.45%,其中工業產值下降17.17%,糧食減產4.61%。1968年4月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各級領導機構相繼建立,強調“抓革命,促生產”,經濟形勢和生產秩序逐步恢復正常。1970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1716萬元,平均每年遞增5.8%,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0%,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5.07%;社會總產值2018萬元,年均遞增4.35%;國民收入1280萬元,年均遞增4.6%;國民生產總值1721萬元,年均遞增3.47%;糧食總產量30375噸,年均遞增6.13%;茶葉總產量469噸,年均遞增9.9%。“四五”計劃時期(1971~1975年),經濟建設雖受“文化大革命”動亂影響,但與全國對比相對穩定。全縣開展農田基本建設,糧食征購實行一定五年,并興辦一批工業企業。1971~197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8.64%,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23.59%,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4.35%。期末糧食總產34694噸,年均遞增2.69%;茶葉總產量731噸,年均遞增9.3%。“五五”計劃時期(1976~1980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糾正長期以來“左”的錯誤,放寬農村經濟政策,鼓勵社員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工業企業內部進行全面整頓,改進經營管理,減少指令性計劃,地方工業產品開始以銷定產,實行指導性計劃管理,生產力發展加快,經濟面貌迅速改觀。1980年,工農業總產值達4119.93萬元,比1975年增長58.59%,平均每年遞增9.66%,其中工業總產值1749.93萬元,年均遞增16.07%,農業總產值2370萬元,年均遞增6.04%;社會總產值5479.30萬元,年均遞增11.7%;國民生產總值3390萬元,年均遞增9.75%;國民收入2772.16萬元,年均遞增10.60%;糧食總產量40519噸,年均遞增3.2%;茶葉總產量965噸,年均遞增5.7%。“六五”和“七五”(1981~1988年)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業結構,改農產品統購為合同訂購。發展開發性生產,鼓勵勞務輸出,允許部分勤勞、守法的農民先富起來。全縣建立了糧、林、茶、畜、菌五個一百戶,進行開發性生產典型示范,工業生產普遍推行廠長負責制和多種形式的經濟承包責任制,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自主權,大部分企業逐步由過去的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充分挖掘潛力,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鄉鎮工業企業和個體工業蓬勃發展,工業生產持續發展。
1988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7929.2萬元,比1980年增長92.45%,年均遞增8.52%。其中:工業總產值4497.2萬元,年均遞增12.52%,國營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38.62%;農業總產值3432萬元,年均遞增4.74%,農產品商品率達43.3%;社會總產值9555萬元,年均遞增7.2%;國民收入4867萬元,年均遞增7.29%;國民生產總值6922萬元,年均遞增9.33%。主要農產品:糧食總產量45565噸,年均遞增1.48%;茶葉產量1321噸,年均遞增4.0。 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0217萬元,按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11.7%。分行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9734萬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165457萬元,增長17.9%;第三產業增加值105026萬元,增長6.6%,三次產業全面發展。分季度看,2011年一季度增長11.6%,2011年上半年增長12.0%,2011年前三季度增長11.3%,全年增長11.7%,增速總體呈現平穩增長。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749元,比2011年上年增長16.6%。產業結構繼續調整。與2010年相比,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略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7.9:47.6::34.5調整為18.1:50.1::31.8。2011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8898萬元。2011年上半年增長5.2%。其中,農業產值61720萬元,增長1.4%;林業產值14375萬元,同比增長28.2%;牧業產值12302萬元,同比增長6.2%;漁業產值6562萬元,同比增長4.6%;農林牧副漁服務業產值3940萬元,增長4.2%。農作物播種面積198669畝,比2010年增加4003畝,增長2.1%。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20980畝,比2010年增加694畝,增長0.6%;蔬菜、瓜果類種植面積73186畝,增加3376畝,增長4.8%。2011年植樹造林總面積9.06萬畝,占省下達任務的109.2%。其中人工造林更新面積3.17萬畝,人工促進天然更新面積1.08萬畝。全縣織組織大小義務植樹活動27次,1萬余人參加義務植樹,栽植苗木3.5萬株完成義務植數39萬株。全縣共育苗1577畝,容器育苗240多萬株。共發放林木采伐證146份,出材量6000立方米;毛竹采伐證31份,采伐毛竹22540根。主要林產品產量:油桐籽產量85噸,增長18.1%;竹筍干332 噸,增長5.1%;板栗1350噸,增長24.0%;棕片160噸,增長7.4%;山蒼籽45噸,增長15.4%。全年肉蛋總產量5477噸,比2010年增長7.6%。其中,肉類產量4663噸,增長7.5%;禽蛋814噸,增長8.0%。生豬出欄數53860頭,增長5.8%,存欄數39417頭,增長5.0%;羊出欄數7118頭,增長16.4%,存欄數8400頭,增長2.9%;兔存欄42213只,增長2.4%;家禽存欄數33.77萬只,增長2.7%。漁業養殖面積1.935萬畝,水產品產量1640噸,比上年增長4.1%。全縣2011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 4.2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0%;農用拖拉機171臺,農用運輸車650輛。全縣2011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37858萬元,比上年增長16.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6.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1817萬元,增長11.5%。工業總產值471432萬元,比2010年增長13.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415786萬元,增長13.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家,產值占全社會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6.2%提高到88.2%。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企業實現產值15983萬元,增長0.1%;股份制企業產值395701萬元,增長25.5%;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產值2482萬元,下降2.9%;其他企業產值535萬元,下降11.8%。輕工業產值41660萬元,增長18.8%;重工業產值374125萬元,占90.0%,增長24.2%。產品產銷銜接良好。2011年完成銷售產值415147萬元,增長24.8%;工業品銷售率達99.9%,比上年同期提高1.0個百分點。工業品產量有增有減,其中發電量下降49.3%、鑄件增長32.6%,精制茶增長25.9%,鎢精礦增長7.0倍。
交通運輸編輯1959年前,全縣運輸全靠人力挑抬。1959年5月,小(古鎮)浦(城)公路賽(岐)浦段通車。小浦公路賽浦段通車后,汽車和其他機動車,逐漸取代長途人力運輸。當年底,在“共產風”的影響下,全縣無償調用勞力、物資,組織民、技工5092人,投建梨(坪)外(表)、城(關)純(池)、七(步)李(墩)3條公路,因國民經濟暫時困難,分別于1960年4月及1961年2月先后停建。1965年冬,組織全縣民工投入續建,廣大干部群眾沖破“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堅持民工建勤不間斷。1965~1976年,先后建成公路8條105.43公里(未包括麻嶺軍用公路)。實現全縣社社(鄉)通公路。公路沿線村民開始以膠輪板車代肩,自行車代步。1983年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車輛急劇增加,公路運輸出現了多家經營、相互競爭的景象。寬敞、舒適、高效、節能的新型車輛逐漸引進市場。1988年底,全縣共有公路32條,總長301.3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擁有公路28.8公里。通車行政村86個,占全縣行政村數的61.4%,初步形成以獅城為中心的公路交通網。福州、浦城、邵武、順昌、南平、霞浦與浙江蒼南,均有當日直達客車,徹底改變了長期交通閉塞的落后面貌。但有的偏遠山區村際交通尚不通暢,貨物仍賴人力挑抬。2012年,寧上高速周寧段通車,出行更加方便。(交通運輸資料來源:[11-12] )
文化編輯語言
周寧話屬于以福州話為代表的閩東方言北片,境內通行的是以縣城獅城鎮口音為代表的周寧話。周寧縣建縣前(1935),曾設立過周墩特種區,故周寧話也叫“周墩話”。歷史上,周寧因地方偏僻,與省城福州相距較遠,加上交通閉塞,與外界接觸、交往不易,當地方言與福州話已有較大差異,而更接近于鄰縣的福安話。因此,周寧話與閩東北片土語一樣,一方面比南片的福州話保留更多古代漢語特點,同時由于自身語言的發展,也產生一些特色。周寧縣特殊的地理、歷史狀況在語言方面也有一定的反映。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境內各地口音多有差別。周寧縣為鷲峰山脈主體部分,境內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千米山峰遍布全境,多數村落座落在崇山峻嶺與盆谷之間,山川阻隔、交際困難,便形成種種語言的殊調異腔,但各地大體上尚能通話,且各種土腔都以獅城音為代表,求大同而存小異。其次是縣境四周有不少鄉、村土語受到鄰縣方言的影響或滲透。例如縣西北的泗橋鄉與北面的純池鄉,歷史上曾一度隸屬政和縣與壽寧縣,這兩個鄉中均有部分村落說政和話;純池鄉的豪洋、蓮地、純池等自然村的土語,則帶有濃重的壽寧腔;縣境東南部的咸村鄉、瑪坑鄉大部分村落分別受寧德霍童話與福安穆陽話的影響和滲透。此外,境內還有一些畬族居住點,這些畬族人內部使用接近客家話的畬話交際,與當地漢族人交往,則仍使用周寧話。
飲食
主食:解放前,農民主食大米、番薯米,窮苦百姓以番薯米為主糧。解放后,人民生活逐漸提高,以大米為主,摻雜番薯米。80年代,實行農業生產家庭承包責任制后,糧食逐年增產,絕大多數農民食大米,以面粉制品為佐食,番薯米作為家畜飼料。
蔬菜:縣內蔬菜品種主要有芥菜、蘿卜、油菜、花瓶菜、空心菜、菠菱菜、牛皮菜、白菜、芥藍包、萁菜、芹菜、莧菜、韭菜、魔芋、山芋、田芋、薯、四季豆、扁豆、豇豆、玉豆、黃豆、米豆、羊須豆、茄子、白匏、冬瓜、絲瓜、苦瓜、佛手瓜、黃花菜、麻筍、茭筍以及姜、蒜、蔥、辣椒等。農家青菜多時,或曬成菜干,或加鹽腌貯于甕中,俗稱甕菜,常年可食。
果類:主要有梨、桃、桔、柿、栗、楊梅、橄欖、枇杷,群眾食用的桔、蘋果等水果多由外地運進。
酒類:舊時群眾家釀土黃酒、白酒、番薯酒。解放后,縣酒廠生產虎骨木瓜酒、白術酒、獼猴桃酒等,其它飲用酒均由外地大量運進,酒的品種繁多,檔次不斷提高。
風景名勝編輯
周寧縣風景區游覽圖名勝古跡有鯉魚溪
、九龍漈瀑布群、滴水巖、靈峰寺、蝙蝠洞、芹山湖、仙鳳山、后垅溪大峽谷、千年古剎靈峰寺、元代建方廣寺、石門山、官山、八蒲龍井。紀念地有中共閩東特委舊址、中共周墩中心縣委成立地舊址、大前坪紅軍修械所舊址。 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海峽西岸第一瀑的九龍漈瀑布群,有神鯉戲諧、人魚同樂的中華奇觀鯉魚溪,兩景區榮膺“中國完美假期十佳旅游線路”第三名,是“閩東北親水游”線路重要組成部分;有載入《辭?!返?/span>“八閩首景”滴水巖;有省級森林仙風山,以及佛教圣地方廣寺、千年古剎靈峰寺,人工高山湖泊芹山湖、閩東的西雙版納后壟大峽以及蝙蝠洞等一批聞名遐邇的旅游景點,是華東地區很有發展潛力的集生態觀光、避暑休閑、療養度假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鯉魚溪
鯉魚溪(Carp brook)位于周寧縣城西五公里處的浦源村中,為4A級景區。鯉魚溪
鯉魚溪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匯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轉,至浦源村口水勢頓減,五彎六曲穿村緩流而過。溪流貫村而去,長一華里,寬數米。溪中悠然遨游著七、八千尾彩色斑斕的大鯉魚,“聞人聲而至 見人形而聚”,“竟相覓食 彩鱗翻飛”,溫順如馴,誠如“神魚”。婀娜之姿,活潑可愛。水深及膝,清可見底,鯉魚滿溪,故而得名“鯉魚溪”。
九龍漈瀑布群
九龍漈瀑布群,瀑布總落差300多米,被譽為“華東第一,全國少有“,1987年被評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2013年8月被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九龍漈瀑布群第一級瀑布最為壯觀,瀑高46.7米,寬76米,豐水期可達83米、巨瀑右上方還有一個直徑14米的潭穴,鑲嵌瀑間,人稱“龍眼”。 第六級至第九級是瀑瀑相接,人稱“四疊瀑”。
塔山公園
塔山公園位于東面石筍崗上,海拔980米,投入527萬元,2004
塔山公園年初竣工。塔山公園距縣城1.5公里,規劃面積330畝(22萬平方米),是縣城東大門主要景觀之一。2005年塔山公園項目列入60周年縣慶項目范疇,投入100萬元,建成臺階(280級)、山門廣場等。根據規劃,塔山公園景點游路3000米,貫穿8個主要人文景點,據測算,塔山公園項目需投入1000萬元,其中征地款600萬元,建設資金400萬元。
陳峭鴛鴦溪
位于滴水巖南部10多公里處的陳峭村后,距縣城約40公里,與屏南縣的鄭山宜洋村同溪隔界,上游即為屏南鴛鴦溪國家
陳峭鴛鴦溪級自然保護區。區內河床平緩,溪水清澈,溪岸為竹叢灌木叢蔭掩,是禽鳥棲宿良地。每年秋后,鴛鴦鳥成群飛來此地越冬;平日則水鳥野鴨結隊于此覓食、嬉戲。山上獼猴成群,多時一山有數百只。此外,還有云豹、麂、獐、山羊、野豬、白鷴、雉等野生動物出沒其間。林間百鳥競鳴,奇花異草隨處可見。既是珍奇野生動物的極樂世界,也是詩情畫意盎然的游覽區。后壟村在滴水巖之南,是周政屏革命老根據地,已開通公路。后壟溪風景區的現狀可用“深山老林”四字綜述,奇巖異石隨處可見,原始森林保護完好。該溪是霍童溪的重要支流之一。
滴水巖
高山明珠滴水巖滴水巖風景區位于福建省周寧縣城西南30公里的洞宮山麓,與古樸典雅的鯉魚溪、氣勢磅礴的九龍祭瀑布群齊名,名載《辭?!?。古人題匾曰“八閩首景”,它鄰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鴛鴦溪的核心地帶,依霍童溪上游的叉溪、白水洋溪等處與政和、屏南、寧德三地毗連,山巒起伏,溪澗密布,為閩東霍童溪流域旅游風光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