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縣,隸屬于十堰市,位于鄂、渝、陜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區,西接陜西省平利、鎮坪、旬陽三縣,南交重慶市巫溪縣,東鄰本省竹山縣。竹溪縣是漢江最大支流堵河的源頭、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之一。截至2010年,縣域總面積3310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302個村、4個社區、15個農林特場,總人口36.8萬。竹溪縣經濟發展較快,2011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為427188萬元。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竹溪縣位于鄂、渝、陜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區,西接陜西省平利、鎮坪、旬陽三縣,南交重慶市巫溪縣,東鄰本省竹山縣,地處東經109°29′-110°8′,北緯31°32′-32°31′??h境南北長104公里,東西寬51公里,總面積329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竹溪縣地處秦嶺東槽區東段南緣,大巴山脈東段的北坡。大巴山脈是全縣山系的發源地。全縣山多呈緯向褶皺形,由西南向東北梯向延伸。竹溪縣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蔥坪海拔2740米,東北部爛泥灣海拔276米,相對高差2464米。全縣山脈與地層走向一致,河谷曲流發育,峽谷與山間盆地相間,構成了丘陵、盆地、低山、中山、高山等多種地貌。
氣候
竹溪縣屬北區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高差懸殊,光照充足,雨量適中。全縣全年日照量時數為500-1800小時之間,平均每天4-5小時;太陽輻射量年平均在92-101千卡/平方米。全縣全年無霜期平均為238天左右,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截至2013年,竹溪縣有國土面積331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78%,其中:耕地面積326685畝,占全縣版圖面積的6.6%;林地3906825畝,占78.68%;園地66985.6畝,占1.34%;水面59997.5畝,占1.2%;交通占地14100.1畝,占0.28%;其它用地80223.6畝,占1.61%;未利用地510959.2畝,占10.29%。
礦產資源
竹溪縣礦藏資源豐富,已探明的金屬礦有銅、鐵、錳、鋁、鋅、沙金等;非金屬礦有煤炭、板石、古生物化石、花崗石、石棉、磷、硫磺、石灰石等。截至2013年,全縣其中現探明的煤炭有130多個礦區,儲量約6億噸。全縣最大煤田儲量達6220多萬噸,1000萬噸以上的煤田有17個。
水利資源
竹溪縣水域屬堵河水系,有竹溪河、匯灣河、萬江河3大河流。全縣有大小河流191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條,年平均徑流量22.5億立方米,建有中小型水庫34座,最大庫容23億立方米。
人口編輯截至2010年,全縣總人口36.8萬。行政區劃編輯截止2010年底,竹溪縣轄8個鎮、7個鄉、302個村委會、4個社區、15個農林特場,1658個村民小組。
文化遺產
山二黃劇
山二黃又稱”漢調二黃”,俗稱”靠山黃”,系湖北十堰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全國稀有劇種之一。山二黃聲腔板式豐富,十大行當齊全,表現手段多樣,既有大劇種的風范,又有地方戲的特色。
繡花鞋墊
竹溪繡花鞋墊源于扎花襪底兒。竹溪繡花鞋墊所繡花樣品種繁多,主要有傳統的芙蓉、牡丹、芍藥、菊花、荷花、蘭花等花草,適合大眾通用化。
旅游景點編輯十八里長峽
十八里長峽位于竹溪縣南部雙橋鄉,與重慶的巫溪縣交界。 這里,峽雖窄長而不失其雄偉,谷雖深幽而不失其靈秀,長峽兩巖群山起伏,峰巒林立,20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49座,最高的蔥坪主峰海拔2740米,最低的海拔也在860米以上。十八里長峽距長江”小三峽”70公里,因峽長18華里而得”十八里長峽”之名。十八里長峽為湖北省自然保護區,擁有原始森林2萬多畝,植物132科591種,各類珍奇動物90余種,物產金釵、石米等幾百種名貴藥材,是珍稀的動植物基因庫。
楚長城遺址
楚長城遺址位于方城縣拐河鎮石門村霸王城自然村北側,多為土筑,東北至西南走向,東接小擂鼓臺山,西連大擂鼓臺山,殘高1—1.5米,寬約4米,全長500米,東擂鼓臺山坡頂與西擂鼓臺山頂有12米見方的平臺基,其間有150米被后人修場夷為平地。
標湖森林公園
標湖森林公園位于縣城南部9公里標湖林場境內,總面積1884公頃,有偏頭山、標湖、孔家包、龍泉洞、三包等五個風景區。
采皇木摩崖詩刻
采皇木摩崖石刻位于湖北省竹溪縣中南部鄂坪鄉慈孝溝,距離竹溪縣城28公里。摩崖詩刻現被竹溪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點。[13-14]
雞心嶺
雞心嶺(又稱金雞嶺),位于重慶市巫溪縣、湖北省竹溪縣、陜西省鎮坪縣三省(市)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