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縣位于延安市北部,地處陜西省黃土高原腹地,清澗河上游,北依橫山,東接子洲、清澗,南連延川、延安,西鄰安塞、靖邊,介于東經109°11′58″~110°01′22″,北緯36°59′30″~37°30′00″之間。西包公路橫穿全縣44.7千米,縣城距延安市區95千米,距西安466千米。下轄13個鄉鎮,全縣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55.70千米,面積2405平方千米,人口27萬,耕地3.4萬公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930~1562米。地形峁梁起伏,溝壑縱橫,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名勝古跡有北鐘山石窟、瓦窯堡會議舊址等。土特產有蕎面煎餅等。
子長縣地處陜西省北部居中,北依橫山山脈南麓南臨永坪川,居延安地區北部清澗河上游??h境東端馬家砭、南溝岔鄉與清澗、子洲兩縣接壤;南部熱寺灣、余家坪鄉與延川縣、延安市毗鄰;西部安定鎮、李家岔鄉與安塞、靖邊兩縣相連;北依橫山山脈與橫山縣交界。子長縣介東經109°11′58"~110°01′22"、北緯36°59′30"~37°30′00"之間,東起馬家砭鄉西溝岔村,西至李家岔鄉麻嶺山村,最長處72公里;北起高臺鄉石窯臺村,南至余家坪鄉邢家溝村,最寬處55.70公里。子長縣總面積2395.36平方公里,約占陜西省總面積的1.16%,占延安地區總面積的7%??h城瓦窯堡位于東經109°39′、北緯37°08′,為子長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瓦窯堡沿210國道至清澗縣城49公里,至延川縣永坪鎮25公里,至延安95公里,至橫山縣城292公里(經綏德、米脂),至靖邊縣城281公里(經綏德、子洲),至子洲縣城135公里(經綏德),至西安444公里。沿省道至安塞縣城68公里。
氣候
子長縣--煤炭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低,溫差大,境內年平均氣溫9.1℃,年平均降水量514.7毫米,無霜期175天,有清澗河、無定河、延河三大水系。
資源編輯動物
據綏德出土的漢代狩獵題材畫像石考證,境內野生動物有虎、熊、鹿、猴、野豬、野駱駝、黃牛、鷺鷥等。隨著森林的破壞和消失,虎、熊、猴、野豬、野駱駝、鶴、鷺鷥等今在子長縣消失。據動物資源普查,子長縣獸類飼養動物有牛、驢、騾、馬、豬、羊、免、貂、狗、貓、鹿等;野獸有狼、狐、黃鼬(俗名黃鼠狼)、獾、野兔、青鼬、花鼠(俗名花格貍)、鼢鼠(俗名瞎獪)、家鼠、蝙蝠等;家禽有雞、鴨、家鴿等;野禽有野鵲、原鴿、斑鳩、石雞(俗名山雞)、雉雞(俗名野雞)、鳶(俗名老鷹)、貓頭鷹(俗名夜貓子)、烏鴉、麻雀、燕子、啄木鳥、布谷鳥、百靈鳥(俗名云雀)、黃鶯、大雁、鷂等;人工飼養的蟲、魚有中蜂、意大利蜂、蠶、蝎、土元、草魚、鯽魚、鰱魚、鯉魚及金魚;野生昆蟲有七星瓢蟲、赤眼蜂等;害蟲有棉鈴蟲、豆螟、玉米螟、螟蟲、二化螟、棉紅蜘蛛、小麥粘蟲、小麥紅蜘蛛、蕪青葉蜂、短星翅蟥、銀紋夜蛾、中華蚱蜢、大墊尖翅蟥、黃脛條紋蟥、螞蟻、金龜甲、天牛金花蟲、象甲、象鼻蟲、殼象、蟬、螻蛄、松毛蟲、地老虎、金針蟲、蚊、蠅、麗草鈴、大草鈴、黑帶食蚜蠅、菜蚜黃蜂、小姬獵椿、直申肖蛸、橫帶球腹蛛、草間小黑蛛、黑復狼蛛、丁紋豹蛛、三突花蛛、蚰蜒、紡線蟲;另有蝴蝶、蜻蜓、螳螂、蟋蟀、蝸牛、青蛙、蚯蚓、蟾蜍、蜥蝎、壁虎、螢火蟲等;此外還有鱉、蛇、水蛭、蜈蚣、柳葉魚、天牛等。
植物
子長縣地處東部季風濕潤區與內陸干旱區中緯地帶過渡區,植被帶具過渡特色,華北區系植物占主導地位,具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性質。據史籍載,在早第三紀的晚始新世至晚第三紀末期上新世和第四紀初期,境內屬熱帶森林灌叢草原,植被以灌木、草類為主,散生稀疏喬木。隨自然環境變化,演變為溫帶森林灌叢草原。秦漢以前,境內草豐林茂,經歷年戰爭、墾荒,植被嚴重破壞,原始森林和草原自清代已蕩然無存,現有草木多為次生植被。
土地
據1986~1989年土地資源詳查資料,子長縣土地總面積為2395.36平方公里,折合3593040畝。其中耕地166.15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6.24%;園地2.94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0.82%;林地49.98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3.91%;牧草地129.81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36.13%;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29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47%;交通用地0.89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0.25%;水域3.03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0.84%;未利用土地1.22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0.34%。1990年,子長縣人均土地17.65畝。
區劃編輯
子長縣轄8個鎮、5個鄉:瓦窯堡鎮、楊家園子鎮、玉家灣鎮、安定鎮、馬家砭鎮、南溝岔鎮、澗峪岔鎮、李家岔鎮、熱寺灣鄉、史家畔鄉、欒家坪鄉、余家坪鄉、寺灣鄉。共有354個村委會、9個社區居委會??側丝?4.5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07萬人。
人口編輯2000年,子長縣轄8個鎮、5個鄉、2管委會。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子長縣總人口24.54萬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瓦窯堡鎮69279、楊家園子鎮12706、玉家灣鎮9857、安定鎮14992、馬家砭鎮14583、南溝岔鎮10659、澗峪岔鎮9940、李家岔鎮10438、熱寺灣鄉5323、史家畔鄉11743、高臺管委會5880、石家灣鄉5641、欒家坪鄉11082、余家坪鄉8308、寺灣鄉7541。
文化編輯民間藝術
龍虎山風景區民國初,民間組織小戲班,逢廟會、集日唱社戲。演員農忙務農,農閑唱戲。二十四年(1935),原西北工委組織的“列寧劇團”改為“工農劇社”,二十五年(1936),“工農劇社”又改名“人民抗日劇社”,遷駐瓦窯堡,危拱之任團長,楊醉鄉、劉保林分任歌舞、戲劇班班長,有男女演員40人。三十一年(1942)春,延安“邊保劇團”駐瓦窯堡,組織指導各工廠青年徒工排練節目。同年,以絲織廠為核心成立子長縣民眾業余劇團,可演部分折子戲,主要活動于子長縣農村。大型商貿集會則多請綏德、延安劇團演出。三十六年(1947),胡宗南部進犯瓦窯堡,縣民眾業余劇團隨軍轉移。1949年民眾業余劇團恢復。1953年,劇團人員增至40人。1956年,成立縣人民劇團。1958年,招收關中籍演員10人,排演大型秦腔、眉戶劇目。1968年,劇團解散。1971年,縣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成立。1972年,改名為子長縣文工團。1973年,恢復子長縣人民劇團名稱,全團人員51人。1990年,團內有職工30人,以演秦腔、道情劇為主。陜甘寧邊區時期,劇團設備簡陋,道具靠自行解決。三十三年(1944),縣民眾業余劇團赴延安演出成功,邊區政府獎勵戲劇服裝3套、汽燈4個和鑼鼓等。建國后,劇團在演出收入中提取發展資金,購置設備?!拔幕蟾锩敝?,大量古戲裝被毀。1973年劇團恢復后,設備不斷添置,燈光、舞臺美術等設備達到先進水平,至1990年,縣人民劇團有大排練室4間,古裝和現代戲裝2箱,道具20余件,打擊、吹奏樂器,舞臺地毯,燈光照明等器材俱全。建國前,業余劇團演員每到一地,自己動手搭柳枝棚,前臺木柱上點麻油燈進行演出。50年代始,劇團主要業務為下鄉演出,曾多次赴延安地區各縣及西安、渭南等地演出??h劇團上演的節目有:《藏舟》、《三回頭》、《走雪》、《反徐州》、《游龜山》、《魚腹山》、《烈火揚州》、《李亞仙》、《狀元打更》等古裝戲和《保衛和平》、《兩顆鈴》、《紅燈記》、《朝陽溝》、《南海長城》、《紅梅嶺》、《智取威虎山》、《四差捎書》等35個現代戲。其中《保衛和平》、《任志貞》、《老戲迷審案》、《風水》等分別參加延安地區戲劇調演、陜西省戲劇選調展演和陜西省首屆藝術節的演出?!独蠎蛎詫彴浮?、《風水》兩劇獲延安地區演出創作一、二等獎。
文物古跡
子長縣地處中華民族發祥地——黃河中游黃土高原腹地,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境內便有人類繁衍生息。經漫長的歷史變遷,這塊土地上遺存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建國后,文物工作者開始普查、發掘、整理境內文物,文物的管理、保護工作漸趨得到重視。據1987年10月文物普查資料,境內有文物點435處,其中古遺址263處,古墓葬31處,石窟4處,古建筑14處,石刻47處,近現代史跡51處,近現代代表建筑1處,其他文物點24處;館藏文物141件,其中古文物101件,革命文物40件。文物點中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
旅游編輯鐘山石窟
鐘山石窟,又名“普濟院”、“普濟寺”、“石宮寺”、“萬佛巖”。始建于西晉太和年間(336年—370年),其歷史比中國的四大石窟還早,是中國最早、世界罕見的石窟群,其藝術價值可與西方美神維納斯相媲美,被國內外專家譽為“第二敦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區包括鐘山石窟、蕭寺宮、石窟寺磚塔、惠善大和尚浮圖塔、松巖大禪師浮圖塔五部分,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F已挖掘出的石窟內石佛像數以萬計,且都是連石雕刻,其手法細膩、形態生動、鬼斧神工,堪稱國寶。1980年以來,國家多次對鐘山石窟進行整修,現已初步建成公園式
子長縣的古文化旅游風景區。鐘山石窟前有一石牌坊,通高8米,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其后為寺院山門,門楣上方刻“石宮寺”3字。石窟前有木結構□廊。鐘山石窟共有6個洞窟,從右至左依次編號,4號窟為主窟,5號窟和6號窟尚有部分造像,其余各窟造像大都風化湮沒。4號窟有3個窟門,均高3.5米,寬2.6米。中門楣上篆書“萬佛巖”3字??邔?6.4米,進深9.5米,高5.5米,平面呈長方形??咧醒腓徥瘔?,長11米,寬5米,高1.4米,有8根石柱與窟頂相接。壇上雕3尊佛像,前為脅侍,有佛弟子和供養菩薩??咚谋诩爸谏?,滿刻千佛、弟子、菩薩等。前壁下方為16尊羅漢像,均高70厘米左右,或合目或沉思或微笑,神情各異。左壁雕釋迦涅□圖。鐘山石窟造像,樸質寫實,有個性,富于生活氣息。鐘山石窟在金、元、明、清各代均曾修繕。1983年國家撥??钸M行維修保護?,F由子長縣鐘山石窟管理所負責保護管理。
高柏山景點
高柏山位于子長縣李家岔鎮石家灣,海拔1527米。清道光《安定縣志》載:"高柏山,在縣北八十里,即橋山,山有古柏,故名。"該山南北長而東西窄,南至石嘴村,北至曹家洼村,縱貫十余里,高峰聳立,山勢巍峨,是大理河與淮寧河之源頭交接處,這里發現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遺址,有趣的是該山還呈現出"龍鳳吉祥"的自然景觀。1990年,子長縣政府確定高柏山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北起曹家洼村,南至石嘴村,面積約50萬平方米。2009年9月以來,子長縣先后投資350萬元新修了10公里的上山道路,鋪設了飲水工程,栽植了1000多畝松柏,免費向游人開放,吸引了不少旅客前往觀光。
子長烈士紀念館
子長烈士紀念館系全國烈士重點建筑物保護單位。子長烈士紀念館是1946年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為紀念謝子長烈士所建,有烈士塔、雕像、墓、陳列室和毛澤東等領導同志的題詞。子長陵位于陜西省子長縣瓦窯堡,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為紀念謝子長(1897-1935)將軍修建了子長烈士陵園?!案锩沂考o念塔”在門內,有10多米高。塔身呈方形,四面正中各鑲十塊青色碑石。塔頂是虎殿式建筑,精巧秀美。塔頂和塔身之間有幾何圖紋,潔凈樸素。塔后是寬敞的院子,院中有筆直的磚道。磚道兩側是陳列室。陳列室后邊,松柏成林,百花放香,雅靜肅穆。再向后,有7米高的臺子。陵園的主要部分——紀念堂和靈墓,就建在高臺上。紀念堂碧瓦紅柱,古色古香,內立4塊碑石,上面鐫刻著毛澤東給謝子長烈士的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等。謝子長墓在紀念堂后邊。靈堂高大,棺木上覆蓋著紅色棉被,靈堂掛有謝子長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