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舊稱永安縣,民國初改現名,廣東省河源市轄縣,位于廣東省東中部、河源市東南部、東江中游東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14°40′-115°30′,北緯23°10′-23°45′。東接五華縣,東南與陸河縣相連、與海豐縣毗鄰,南與惠東縣相鄰,西南與惠州市惠城區相接,西與博羅縣隔東江相鄰,西北與河源市源城區相接,北與東源縣交界。全縣境域東至南嶺鎮東溪村蕉窩,西至古竹鎮江口村,南至上義鎮搼蓬村,北至白溪管理區燕子巖。東西長88.6千米,南北寬64千米。全縣總面積3627平方公里。全縣八成以上為山嶺、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h人民政府駐地紫城鎮,河源市區68公里。
行政區
紫城鎮,位于紫金縣境東北部,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全鎮總面積13.4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8.6平方公里,下轄10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96133人。附城鎮,位于紫金縣境東北部,毗鄰縣城,北與東源縣交界。全鎮總面積230.9平方公里(含白溪42.5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38638人。鎮內礦產、水力和松木資源豐富,主要特產有黃花細葉綠茶、單叢茶、春甜桔等。主要景點有白溪——散灘水庫風景區、廣福庵等。金山民營工業園位于鎮內西郊,占地面積3.12平方公里。烏石鎮,位于紫金縣境東北部,秋香江上游。全鎮總面積140.5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6188人。境內水力資源豐富,主要特產有春甜桔、三華李等。主要名勝有官山嶂、楊梅坳仙人足跡等中壩鎮,位于紫金縣境東北部,東鄰五華縣長布鎮,北毗東源縣黃村鎮。全鎮總面積170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41028人。境內瓷土和金屬礦產資源豐富,有河源市投資和規模最大的瓷土開發企業中壩華鵬高嶺土廠。孫中山祖籍紀念館被河源市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此外,還有碧云古洞等景點。敬梓鎮,位于紫金縣境東部,東面、北面與五華縣交界。全鎮總面積110.3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2007年總人口28840人。境內花崗巖石等礦產資源豐富,敬梓村溫泉溫度62℃,日噴水量200立方米。此外,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聯黃海龍將軍祠、新寨宋屋、清代嶺南才子宋湘祖墳“臥獅搖鈴”、峨山頂新石器時代古村落遺址、山谷圍風景區等名勝古跡。水墩鎮,位于紫金縣境東部,東鄰五華縣龍村鎮。全鎮總面積115.4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2007年總人口22739人。境內有豐富的錫礦、瓷土資源。龍窩鎮,地處紫金縣境東南部,東與五華、陸河縣相鄰,南與惠東縣相鄰。全鎮總面積308.9平方公里,下轄33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78904人,是全縣最大的鄉鎮。蘇區鎮,地處紫金縣境東南部,南鄰惠東縣。全鎮總面積125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2007年總人口20259人。該鎮是全省著名的革命老區,有“血田”紀念碑、蘇維埃政府舊址(紅屋)等18處革命遺址,是河源市首批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旅游基地,2005年被省確定為紅色旅游經典景點。境內瓷土、水力資源豐富,鎮有小水電站5座,裝機容量4000千瓦,年發電量1500萬千瓦時,產值510萬元;瓷土場4家,年產量7萬噸,產值910萬元。主要特產有三華李等。南嶺鎮,位于紫金縣境東南端,東臨陸河縣,南鄰海豐縣,北接五華縣。全鎮總面積100.2平方公里,下轄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17725人。境內自然環境優美,有全縣第一高峰武頓山、德先樓、文天祥屯兵抗元遺址及所書“甘泉勝跡”碑刻等名勝古跡。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有水電站5家,總裝機容量2600千瓦,年發電量900萬千瓦時,總產值450萬元。主要特產有咸菜、香菇、木耳、蜂蜜等。瓦溪鎮,地處紫金縣境中部,秋香江中游。全鎮總面積230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2007年總人口31980人。砷礦、鉛鋅礦和水力資源豐富,盛產山楂、毛竹。名勝古跡有粵東名山烏禽嶂、文筆塔、廟祖石南母寺等。九和鎮,位于紫金縣境中南部,南部與惠東縣接壤。全鎮總面積259.2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29898人。境內的熱水、幸福兩村溫泉水溫86℃,泉流量每日數千噸,有治病等功效。藍塘鎮,位于紫金縣境西南部,秋香江中下游,南與惠東縣接壤。全鎮總面積299.8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73030人。該鎮是中心鎮,工農業比較發達,有投資2億多元、產值3.76億元的廣東立國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和種植面積835畝、產值500多萬元的源興菜場;集市繁榮,竹制品生產歷史悠久,藍塘豬為廣東省優良種豬之一。主要特產有竹殼茶、春甜桔等,是全縣最大的春甜桔種植基地和開發中心,2007年被廣東省認定為紫金春甜桔專業鎮。主要景點有百牧羊白水寨瀑布生態風景區、壽康樓等。鳳安鎮,位于紫金縣境西南部,全鎮總面積113.8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2430人。境內有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超級稻”育種試驗基地和深圳市新龍達無公害蔬菜基地,主要特產有藥材紅山枝等,有東龍南藥種植基地,景點有鳳安小漓江。好義鎮,位于紫金縣境西南端,秋香江下游,南接惠州市惠城區。全鎮總面積89.8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16304人。瓷土、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龍潭瀑布、大江埔風光、阿婆閣炮臺遺址等。主要特產有“三黃胡須雞”等。上義鎮,位于紫金縣境西南部,南鄰惠東縣,西與惠州市惠城區相連。全鎮總面積178.5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22380人。境內鉛鋅礦、水力資源豐富,主要特產有“三黃胡須雞”、上義花生油等。旅游名勝古跡有東江縱隊第七支隊游擊隊區遺址、飛云寨、清代古建筑客家祖屋、九廳十八井、金峰湖旅游度假村。古竹鎮,位于紫金縣境西部,東江中游東岸,全鎮總面積278.1平方公里,2007年人口57124人;轄18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屬低山丘陵地區,素有“魚米之鄉、工業重鎮、商貿之埠”之美譽。主要資源有木、竹、水產、水果及鐵礦等,荔枝和紅瓜以質優名揚東江,有富有傳奇色彩的越王山旅游風景區和道姑等風景名勝。境內交通便利,陸路有省道中(洞)石(壩)線穿境而過,距惠州83公里,離深圳170公里,至廣州198公里,連接廣梅汕鐵路貨運站,距惠河高速公路僅6公里;水路可通河源、龍川、惠州、廣州等地。古竹鎮是1992年經省政府批準成立的規劃開發10平方公里的紫金經濟開發區所在地,也是2002年省確認的中心鎮之一。2009年開發區建成5.6平方公里,落戶企業38家,已逐步形成眼鏡光學、塑膠、五金、紡織、電子等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1996年11月被省特區辦評為全省十佳先進開發區之一。義容鎮, 位于紫金縣境西部,省道S343線中石線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356.2平方公里,轄25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55349人。境內銅、錫、鐵和稀土等礦產資源豐富,有寶山鐵廠、寶山水泥廠、天歐礦業有限公司。主要特產有優質絲苗米、瘦肉型豬、三黃胡須雞、塘虱等,有“魚米之鄉”之稱。主要旅游景點有天字嶂、孔子巖、汀村溫泉生態觀光旅游景區。臨江鎮,位于紫金縣境西北部,東江中上游東岸,西與河源市源城區隔江相望,北接東源縣。全鎮總面積130.9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2000公頃、山地8000公頃。轄10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007年有常住人口6552戶31246人,流動人口1.1萬多人。是工業重鎮,到2009年境內設有東江金珠工業園和紫金經濟開發區臨江工業園2個工業園區,占地20平方公里,已建成區5平方公里,建成投產的較大型企業有正天獸藥廠、德潤鋼鐵廠、富達制衣廠等。主要旅游景點有七寨山瀑布風景區、斬坑水庫度假區。柏埔鎮,位于紫金縣境西北部,北鄰東源縣。全鎮總面積134.9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33598人。境內稀土礦、花崗巖、石英石和水力等資源豐富,主要特產有黃毛嶂山茶,對腹痛、腹瀉等病有特效,馳名東南亞等地,古跡有朱子紀念館等。黃塘鎮,位于紫金縣境西北部,北鄰東源縣,省道S242河汕線貫穿全境。全鎮總面積226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44642人。有古村落遺址、東漢古墓葬出土遺址、廣東省激流回旋訓練基地(黃龍峽漂流)、龍灣漂流等旅游景點。
區劃沿革
1998年,全縣設23個鎮,下轄277個管理區、24個村民委員會、24個居委員會。1999年4月起,全縣普開撤區設村工作,進行首次村(居)民委員選舉。2001年1月完成,全縣設立301個村民委員會。2002年全縣村(居)民委員會進行換屆選舉。2003年8月,經省民政廳批準,縣先后撤并九樹、青溪、洋頭3個鎮,至年底,全縣設20個鎮,301個村民委員會、24個社區居委會。2004年進行村民委員會規模調整,至年底,全縣完成撤并28個村委會,全縣村民委員會調整為273個。2005年全縣村民委員會進行第三次換屆選舉,至2005年11月完成。2006年經批準改名的有7個村(烏石上澄村、南崗村,水墩段布村,南嶺鎮彩頭村,藍塘博雅村,義容西平村、龍騰村)。2008年,增設瓦溪社區居委會。2009年7月,經省民政廳批準,紫城鎮、附城鎮、烏石鎮合并設立紫城鎮。至年底,全縣設18個鎮、273個村委會26個社區居委會。
交通
惠水公路。原名為惠紫五公路,后稱烏水公路,1988年改為現名。始建于民國20年(1931年),由省建設廳投資興建。民國22年5月竣工通車。起于惠陽縣烏塘,止于興寧縣水口。途經本縣好義、藍塘、九和、縣城、中壩、敬梓等10個鄉、鎮,縣境內長108公里。河汕線紫河段。起于林田合路口,止于河源市源城區,境內長55公里,于民國21年動工興建,民國26年路基筑好。
河汕線紫海段。紫海公路起于烏石三丫角,止于海豐縣城。境內烏石三丫角至蘇區柏子窩全長49公里。華中線。原稱中長公路,起于中壩水口,止于五華華城。
縣級公路
縣道有中埔、合寶、九烏3條公路。中埔線。原稱紫古公路,后稱紫埔公路,1988年改為現名。起于紫河公路中洞口,止于河源埔前,全程65.6公里。合寶線。起于青溪合水,止于寶山鐵廠,全長7.5公里。1958年動工,當年建成通車。九烏線。起于九和光巷,止于九樹烏禽嶂,全長21公里。1958年動工,1960年8月建成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