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縣位于四川省綿陽市東北方,位于東經104°57'16”至105°27 '35”,北緯31°25'27”至31°51'43”之間??h境東西寬約35公里,南北長約52.5公里,108國道、347國道貫穿境內,寶成鐵路復線、京昆高速公路擦境而過。全縣幅員面積1442.32平方公里,城區面積4平方公里??h境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6.5℃,無霜期264天,降水902.4毫米。先后榮獲“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四川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先進縣”等殊榮。梓潼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自然遺跡。境內有七曲山大廟、長卿山李業闕、臥龍山千佛巖石窟三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派遣將軍林摯平定巴蜀,漢承秦制,仍實行郡縣制。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孫述據蜀,建“大成”國,又改子同郡為就都郡。三國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曹魏遣大將軍鐘會、鄧艾伐蜀,后主劉禪獻城投降。魏滅蜀后,將蜀國劃分為梁、益二州,梓潼郡仍置,隸屬魏國梁州(州治今陜西漢中),仍分領蜀漢時所屬七縣。漢興元年(公元338年)李壽接皇帝位后,改國號為“漢”,梓潼縣仍置,仍隸屬大漢梓潼郡(郡治涪城縣)。置于梓潼水尾的萬安縣(縣治今梓潼縣仙峰鄉),亦徙移至潺亭(今羅江縣)。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晉穆帝司馬聘遣征西大將軍桓溫代蜀,成漢戰敗,成漢王李勢獻城歸順,成漢所轄梁、益二州又入東晉版圖。永和四年(公元348元),梓潼縣奉諭割西北地區(今許州、仙峰、雙板及江油市重華、文勝、厚壩、馬閣、二郎廟、青林口、雁門壩諸地)置北陰平郡和陰平縣(郡、縣治同治今江油市河口壩鎮之陰平壩)。梓潼縣仍置,隸屬梁州梓潼郡(郡治涪城縣)。南北朝時期,東晉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太尉、晉王劉裕迫晉恭帝司馬德文退位。劉裕接皇帝位后,改“晉”為“宋”,史稱劉宋。梓潼縣仍置,隸屬梁州梓潼郡(郡治涪,即今綿陽市)。劉宋昇明三年(公元479年),驃騎大將軍、太傅、相國肖道成,逼宋主劉準退位。肖道成登上皇位后,即改“宋”為“齊”,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稱“南齊”。梁、益二州盡為南齊版圖。梓潼縣仍置,隸屬益州梓潼郡(郡治涪)。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安壽縣還名梓潼縣,仍隸屬西南行臺普安郡。唐高祖李淵建國初期,沿襲隋朝舊制。南宋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路和利州西路,梓潼、陰平二縣隸屬于利州東路普安軍。孝宗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普安軍升為隆慶府,梓潼、陰平二縣皆隸屬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又將利州之東西二路合為一路,稱利州路,梓潼、陰平二縣皆隸屬利州路隆慶府。元朝時,梓潼縣仍置,隸屬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廣元路保寧府劍州(至元二十年降隆慶府為劍州)。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南路領袖明玉珍率軍從武昌出發,經長江入蜀,旋即占領全川,建國大夏,定都重慶,改元天統。梓潼縣仍置,隸屬保寧府(府治今閬中)劍州。明朝時,梓潼縣隸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寧府(治閬中)劍州。明末,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率軍入川,攻占梓潼,置梓潼縣,當年退出。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率軍入蜀,攻占梓潼后,置梓潼縣,隸屬大西保寧府劍州。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四川入于大清版圖。梓潼縣仍置,隸屬大清保寧府劍州。清王朝于地方政區設置方面,實行道府州廳縣三級制,以道轄府州,以府州轄廳縣。梓潼縣隸屬川北道保寧府劍州。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綿州從成都府劃出,升為直隸州。省督即將梓潼縣從保寧府劃出,入隸綿州。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凱為推進恢復帝制,又按其“廢省改道”計劃,將全川劃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七道,廢除府州廳。梓潼縣隸屬川西道(道治成都),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川西道又改名西川道,梓潼縣仍隸屬之。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省政府即明令裁撤各道,各縣直接隸屬省府。1935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分批進入梓潼,并掌控全境。1935年5月,紅軍分批撤離梓潼。7月,國民黨勢力重返梓潼。將全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每區設專員公署,作為省政府的派出單位分轄各縣,以控制地方力量。梓潼縣隸屬十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綿陽。1949年12月20日梓潼縣解放。為組織和發動人民群眾進行各項社會改革,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和發展經濟,分批開始變革行政區劃。解放初期,梓潼縣隸屬川西北臨時軍政委員會綿陽專區。1950年3月,將四川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四個行署區,同屬西南軍政委員會直接領導,梓潼縣隸屬川西行署綿陽專區。1952年中央決定撤銷四個行署區的建制,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梓潼縣乃隸屬四川省綿陽專區。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中,綿陽專區改制為綿陽地區,1985年2月國務院又批準將綿陽地區改制為省轄市。綿陽建制幾經變動,梓潼縣均隸屬之。
梓潼
1994年,縣以下的行政管理,實行縣轄鄉鎮和鄉鎮轄村的三級行政管理體制。梓潼共劃分11個鎮,11個鄉。鄉鎮之下,又劃分村和組(社)。1996年又對鄉鎮建制作了部分調整,恢復了1992年撤區并鄉建鎮時所撤銷的一些鄉,即從自強鎮劃出8個村,恢復馬迎鄉建制,從白云鎮劃出11個村,恢復石臺鄉建制,從黎雅鎮劃出10個村,恢復仙鵝鄉建制,從觀義鎮劃出7個村,恢復雙峰鄉建制,從瑪瑙鎮劃出9個村,恢復交泰鄉建制。經過此次調整,梓潼共設置11個鎮16個鄉328個村2237個組(社)。1998年,從自強鎮劃出6個村,恢復二洞鄉的建制。從長卿鎮劃出12個村,以6個村恢復東石鄉建制,以另6個村恢復三泉鄉建制。從許州鎮劃出7個村,恢復豢龍鄉的建制。從文昌鎮劃出7個村,恢復宏仁鄉的建制。至此,梓潼共設11個鎮21個鄉328個村2240組。當年9月,在黎雅鎮場鎮,設文昌宮居民委員會。10月,將長卿鎮南橋二組改制為南橋居民委員會。1999年10月,將臥龍鎮金谷村一分為二,改建成金谷和豐谷2個村。梓潼村的設置累計已達329個。2000年10月,將臥龍鎮金谷村11組改制為興龍居民委員會。12月石牛鎮場鎮永樂村的5、6、7、8、9等5個村民小組改制為金牛街居民委員會。2001年4月,將觀義鎮場鎮的池塘村第4村民小組改制為紅旗居民委員會。至此,梓潼共設有居民委員會16個,其中文昌鎮7個,長卿鎮1個,黎雅鎮1個,許州鎮3個,臥龍鎮1個,觀義鎮1個,石牛鎮1個,仙峰鄉1個。于2002年9月,對長卿鎮南橋村居民委員會經過調整后,更名為經技園區南橋社區委員會。2003年6月,將縣城文昌鎮所轄的7個居民委員會經調整后,改制成潼江、翠云、崇文、紫陽等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又將各鄉鎮所轄的8個居民委員會,經調整、擴大規模后,改制為臥龍鎮興龍社區、觀義鎮紅旗社區、黎雅鎮文昌宮社區、仙峰鄉大橋社區、石牛鎮金牛街社區、許州鎮紅軍橋社區和吉陽社區等鄉鎮社區居民委員會。至2005年,梓潼行政區劃,共設11個鎮21個鄉329個村,2240個組,1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69個社區居民小組。
區劃詳情
梓潼縣下轄11個鎮、21個鄉:文昌鎮、長卿鎮、許州鎮、黎雅鎮、白云鎮、臥龍鎮、觀義鎮、瑪瑙鎮、石牛鎮、自強鎮、仁和鎮、東石鄉、三泉鄉、宏仁鄉、小埡鄉、演武鄉、仙峰鄉、雙板鄉、豢龍鄉、雙峰鄉、交泰鄉、金龍場鄉、石臺鄉、仙鵝鄉、馬鳴鄉、馬迎鄉、二洞鄉、建興鄉、寶石鄉、定遠鄉、大新鄉、文興鄉。
梓潼縣梓潼縣位于綿陽市東北方,位于東經104°57'16”至105°27 '35”,北緯31°25'27”至31°51'43”之間??h境東西寬約35公里,南北長約52.5公里,全縣幅員面積1442.32平方公里。
氣候
梓潼縣氣候屬中國東部季風氣候區,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氣候主要特征是:降水較足,氣候溫和,日照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長,大雨遲、結束早,多秋綿雨,汛期集中。氣溫在22℃以上的夏天較長,年均113天,氣溫在10—22℃之間的春秋兩季各約80天,氣溫在15℃以下的冬季,年均約92天。
水文
梓潼縣境之大小河流除東部大新鄉境內有一條峽谷小溪流入嘉陵江水系之西河(小潼水)外,其余均屬嘉陵江支流涪江水系。主要河流——潼江發源于龍門山北段東坡,其余溪河大多源于境內北部和東北部的丘嶺間。同時,除源于境外藏王寨的永平河、倒淌河、養草灘、小溪河等幾條小河為由南向北的逆向河外,其余皆為由西北流向東南的順向河??偟奶攸c是,源近坡陡,徑流隨降水季節的變化而變化,陡漲陡落,無水運之利,水能開發亦較困難。
地貌
梓潼縣境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中部夾一低凹的潼江河谷,東西橫剖面呈不對稱的馬鞍形??h境地勢由海拔700米以上的東北高丘、低山區,向西南傾至600米以下的中、淺丘陵區。最高點為東北部馬迎鄉境內的旺瓢山(海拔911.6米)。最低點為縣境之南的交泰鄉后山村潼江流出縣境處的三江口(海拔413米),絕對落差498.6米。全境地形切割深度為100—300米左右??h境地質構造因受梓潼大向斜寬緩的兩翼制約,境內地層平緩,出露地層幾乎近于水平產狀。巖層分布一般為紫紅色和灰綠色砂巖與紫紅色頁巖、泥巖、互層的沉積韻律,加之接近四川盆地西北邊緣,侵蝕風化剝蝕作用強烈,泥巖和頁巖疏松,被剝蝕為平臺,堅硬的砂巖往往被侵蝕為懸巖狀,形成“梓潼臺地”地貌。
自然資源編輯生物資源
境內有裸子植物7種15屬,被子植物63科110屬,共有150余種。梓潼有林地920953.5畝,占幅員面積41.06%,其中森林808915.5畝,森林覆蓋率為36.06%,人均有林地2.43畝。有活立木蓄積201.53萬立方米,人均5.3立方米。哺乳動物有田鼠、水鼠、黃鼠狼、松鼠、家鼠等等,其次還有草兔、狐貍、獾、黃麂等。鳥綱以白鷺、斑鳩、家燕、杜鵑、麻鵲、白頭翁鳥、八哥等居多。爬行綱主要是蛇、鱉、龜、壁虎。兩棲綱有田蛙、蟾蜍(癩蛤蟆)。魚綱有鯽魚、鯉魚、鰱魚等系種類屬。
礦產資源
境內泥質頁巖藏量豐富,可供制作墻體燒結磚。另有一定儲量的卵石、河砂分布于潼江流域,可供適量開采。白堊系下統蒼溪組出露地層的泥巖,經風化后成為膨潤土。在瑪瑙鎮境內有出露,已開采作為工業原料。
水資源
梓潼地表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層降水產生的地表徑流。多年平均徑流3.5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24.4立方米,偏豐年徑流總量可達5.27億立方米,枯水年則只有0.63億立方米,年限相差8.4倍。梓潼已有攔蓄水工程不足境內徑流水量40%,余皆注入江河流走。
人口編輯
梓潼風貌 (5張)
1994年,梓潼縣總人口381517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居住264人,其中城鎮有人口31268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665人,農村有人口35239人,平均每方公里居住251人。2000年,梓潼有總人口376889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61人,其中有城鎮人口40658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65人,農村有人口336231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40人。2005年,梓潼總人口為378876人,梓潼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62人,其中城鎮人口為56568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203人,農村人口為322308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230人。
交通運輸編輯梓潼境內有108國道、347國道貫通全境。2010年末,梓潼公路通車里程1805.05公里,比2009年增長0.56%,其中等級公路1018.62公里。全年公路客運周轉量27587萬人公里,增長14.02%;公路貨運周轉量11220萬噸公里,增長2.95%。
經濟編輯綜述
2010年,梓潼縣實現GDP474703萬元,比2009年增長14.1%,加快0.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6313萬元,增長4.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93956萬元,增長29.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4434萬元,增長9.8%。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44%、67.22%、22.34%。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38.4:32.8:28.8調整為32.9:40.9:26.2。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突破40%。梓潼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23829萬元,比2009年增長18.7%,對GDP的貢獻率達到71.17%,拉動GDP增長10.03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0年,梓潼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4977萬元,比2009年增長4.3%。其中:其中農、林、牧、漁各業產值分別達到128357萬元、6106萬元、108131萬元、8605萬元,分別增長4.4%、5.5%、4.3%、1.0%。2010年,農作物總播面積65333公頃,比2009年增長2%。其中,糧食播面39237公頃,比2009年增長1.4%。全年糧食總產量207335噸,比2009年增產1.2%。其中,小春糧食產量66625噸,增長1.9%。主要農產品中:稻谷產量93533噸,減產0.1%;小麥產量60467噸,增產2.1%;油料作物產量40568噸,增產2.7%;蔬菜產量141947噸,增產6.7%。2010年,梓潼縣共出欄生豬(省定口徑)505500頭,比2009年增長2.5%;肉類總產量56768噸,增長4.3%;禽蛋產量23650噸,增長9.1%;水產品產量8050噸,增長1.42%。
第二產業
2010年,梓潼縣全部工業增加值174402萬元,增長31.3%。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6.74%,工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2.54%,工業拉動GDP增長8.82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29231萬元,增長45%;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67400萬元,增長33.7%;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6082萬元,增長42.1%。
第三產業
2010年,梓潼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1197萬元,比2009年增長21.4%。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280619萬元,增長21%;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0578萬元,增長23.9%。農村市場增長快于城鎮市場增長,分別比2009年增長23.4%和20.8%。
社會編輯教育事業
2010年末,梓潼共有小學35所,在校小學生14204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普通中學12所,在校學生17313人。小學專任教師1243人。中學專任教師995人,初中升學率62.58%,高中升學率62%。
文化事業
2010年梓潼共有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8.95萬冊,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1個,鄉鎮廣播電視站32個,廣播覆蓋率達99%;電視覆蓋率達99%;有線電視入戶率達53%。
醫療事業
2010年末,梓潼有醫院、衛生院35個,有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649人,其中,醫生516人。醫院、衛生院床位數807張。有衛生防疫人員27人。
社會保障
2010年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數16619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數1774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的城鎮居民14801人、農村居民15488人,分別下降3.1%和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