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縣位于陜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腹地,榆林市南緣,大理河中游。于1944年建縣,以革命烈士李子洲的名字命名。系地跨中溫帶與暖溫帶之間的半濕潤區,具有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年均氣9.2°C,降水量499.1mm,無霜期164天??h內大理河、淮寧河從中部及南部穿境而過,兩河沿岸形成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的川道地區,兩川素有“米糧川”之稱。資源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太中銀鐵路、307國道橫穿北部。
革命烈士李子洲塑像夏、商、周時期,本境屬華族及其他非華族部落居住。非華族部落夏有獯鬻,殷商有鬼方,西周有嚴允、申戎等。春秋時為白狄之地,后歸晉國。戰國時屬魏國,秦、魏雕陰之戰(前328年)后,魏獻納上郡于秦,本境歸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本境屬上郡陽周縣。秦亡,項羽三分關中(前206年),本境屬翟王董翳管轄。西漢時,屬朔方刺史部上郡陽周縣地。公元9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曾改上郡為增山,改陽周縣為上陵畤,時間很短。東漢初年,陽周縣裁撤,本境分屬并州刺史部上郡膚施縣、高奴縣管轄。東漢末,為匈奴等少數民族占據。三國和西晉時期境內為鮮卑、羌胡等少數民族所據。晉室南渡,北方為五胡十六國時期,本境先后由前秦、后秦、大夏等少數民族政權管轄。北朝時期,北魏滅大夏,設東夏州(513),本境歸東夏州朔方郡,朔方郡治所在魏平,領魏平、大斌、城中、朔方、政和五縣,大斌(神龜元年〔518〕設,故址在今雙廟灣)、魏平(神龜元年設,故城在今何家集鄉)均在本境內。西魏時,魏平縣歸安寧郡,大斌縣歸安政郡,安政郡治所也在大斌,只領一縣。此二郡都歸綏州管轄,一直到北周,建置未改。隋初,仍設大斌、魏平縣,大斌縣屬雕陰郡,魏平縣屬延安郡,隋大業十三年(617),朔方郡守將梁師都稱帝,定國號“梁”,本境歸梁管轄。唐武德三年(620),唐在魏平設魏州,并分設安故、安泉二縣,武德七年(624)綏州喬遷魏平。同時在魏平設大斌縣。貞觀二年(628),梁滅,魏州及所屬魏平等縣撤銷,本境歸關內道綏州大斌、城平縣管轄。今縣境北部地區屬銀州管轄。唐末,黨項、吐谷渾等少數民族遷居本境。五代時,相沿不改,歸定難軍節度使管轄。北宋至道年間(995~997)本境被西夏占據,治平四年(1067)后漸收復,歸永興軍路延州管轄,境內設懷寧寨(在今淮寧灣)、綏平寨(在今何家集)、克戎寨(在今雙湖峪鎮張家寨)、臨夏城(在今巡檢司)、威戎堡(在今馬岔鄉教場坪)等堡寨,抵御西夏侵擾。懷寧、綏平、克戎寨歸延川縣,元符二年(1099)改歸永興路綏德軍,威戎堡屬延安府。金正大三年(1226),升綏平、懷寧寨為綏平、懷寧縣,改克戎寨為定戎縣,屬鄜延路綏德州管轄。元初,綏平縣并入懷寧縣,至元四年(1267)又將懷寧縣并入清澗縣,定戎縣并入米脂縣,縣境隸陜西行省延安路綏德州米脂、清澗兩縣。明代,本境分屬延安路綏德州、清澗縣、米脂縣管轄,隸延安府。明代綏德有州有衛,今縣境內大理河及小理河川區歸綏德衛管轄,系軍籍,為屯田。大理河川有袁欽、楊天云、郭正、張炳四個百戶所,小理河川有一個百戶所,即趙世相百戶所。綏德州有三坊十里,在本境屬地,已無從查考。今大理河流域山區皆為米脂,明初米脂共十二里,嘉靖年間調整為五里,本境之地屬升平、雙泉等里。今縣境淮寧河流域明時屬清澗縣,裴家灣以東為蘇帖一里,以西為蘇帖二里。清代,縣境分屬陜西省綏德州、清澗縣、米脂縣、懷遠縣管轄。今縣境從續家灣以東大理河川區大部歸綏德州,清時綏德州下轄七里,其里甲在今子洲境內所屬村莊無法考察,但明時四個百戶所仍未變。清澗縣、米脂縣所屬里甲和明代近似,清澗縣蘇帖一里轄七甲,蘇帖二里轄十甲。小理河川趙世相百戶所歸懷遠縣(今橫山)所轄,并分為上、下兩個百戶所。民國年間,本境分屬綏德、清澗、米脂、橫山(即懷遠)四縣管轄。橫山隸陜西省第一區專員公署,綏德、清澗、米脂隸陜西省第二區專員公署。
子洲縣全景1935~1936年夏,本境部分地區解放,歸米西縣、秀延縣等蘇維埃政權管轄。1943年12月25日陜甘寧邊區政府發布命令,從1944年元旦起:“正式成立縣政府,為紀念革命先烈李子洲同志,命名該縣為子洲縣?!?944年1月10日雙湖峪鎮召開慶祝大會,宣告子洲縣正式成立。1950年5月整編時改編為陜西省綏德分區專員公署(簡稱綏德專署)所轄,1956年10月綏德專署撤銷,歸榆林專署所轄。1958年12月子洲、清澗、吳堡三縣皆并入綏德縣,1961年8月四縣分設,又恢復為子洲縣。
行政區劃編輯子洲縣轄雙湖峪鎮、何家集鎮、老君殿鎮、裴家灣鎮、苗家坪鎮、三川口鎮、馬蹄溝鎮(瓜園則灣鄉并入)、電市鎮(李孝河鄉、水地灣鄉并入)、周家堿鎮(高坪鄉并入)、磚廟鎮、淮寧灣11個鎮、馬岔鎮(槐樹岔鄉并入)和駝耳巷鄉,共有550個村委會。
雙湖峪鎮轄城關居委會,雙湖峪、峨峁峪、蘇渠、三里路、姚家砭、張家寨、清水溝、漫灘溝、高家渠、曹家坪、宋家溝、高家園則、高家坪、楊大溝、姬石畔、佛堂墕、大窯墕、張家墕、李家陽灣、陳家坬、苗家墕、麻坪、曹堿、曹家溝、永紅、后汪崖等26個村委會。
何家集鎮轄何家集、高家塔、玉皇岔、苗家溝、苗家坪、何家坪、陽坪、高家河、王家溝、張家渠、喬家墕、雙圪塔、西則莊、李陽山、獨龍坪、磚塔、樊家塔、老莊山、曹家溝、眠虎溝、石磕溝、李家墕、慶豐墕、封家坪、蛇家溝、西家圪嶗、賀家渠、封家過洞、小谷家河、槐樹墕、棗林坬等31個村委會。
老君殿鎮轄老君殿居委會,紅柳灣、劉家源、劉家灣、南坬、加家塔、花寺灣、尚家溝、張家坪、黑泉溝、封家峁、封家岔、桃卜灣、王家坪、瓦窯溝、石畔溝、八龍王、崔 家坪、老莊墕、鐵連山、西山里、賀家渠、圐圙山、湫溝、石宅河、武家灣、翟家河、張圪臺、張家渠、棗灣等29個村委會。
裴家灣鎮轄裴家灣、費家溝、沙灣、呼家岔、前小溝則、張家河、姜家源、邱家坪、關道峁、李家坪、圪針坪、后小溝則、拓家峁、園則坪、靳家塔、龐家溝、拓家崖窯、拓家砭、武家寨則、官王岔、榆林塔、柏山則、佛堂墕、吳家墕、陳圪嶗、張家山、黃土坬、王家過洞、白地坬、張家崖、高家塔、寺家溝、毛家河、王家砭、郝家砭、 劉家圪嶗、陳家崖、周陽坬、王家園則、陳家興莊、李家渠、王家三岔、谷卜峪、吳家廟溝、宋家窯則等45個村委會。
淮寧灣鄉轄后淮寧灣、廟溝、姜家灣、寺家坪、官莊、薛家城則、前淮寧灣、杜圪臺、喬則溝、前張家渠、張家溝、王家山、后張家渠、薛家堿、鄭家堿、寬墕、前清水溝、 紅旗梁、東坬、九溝、柳葉塌、千塌、李興莊、麻家塌、李家莊、坬坪、王家山、杜家灣、王家灣、李家灣、拓家灣、張家寨、后清水溝、安家岔、馬家坪、鄭家圪嶗、李家峁、沙河等38個村委會。
駝耳巷鄉轄駝耳巷、奧則塔、廟河峁、陳家大坪、郭家畔、陽莊、柳樹峁、高崖畔、喬岔、馬家崖、曹家墕、老山峁、陽渠、李家渠、劉家河、賀家墕、葉石灣、九灘溝、大溝、何家坪、園則坪、安家灣、黃峁河、白家岔、康家灣、高墕、牛圈灣、新窯灣、胡家溝、陽坬等30個村委會。
苗家坪鎮轄苗家坪居委會,苗家坪、董家灣、高家砭、畔溝、代家溝、水掌、桑園、常山、中莊、新莊、杜家溝、張家灣、王莊、焦渠、南豐寨、康家溝、東吳家溝、梁渠、 馮莊、鐘家堿、前吳家溝、后吳家溝、喬家溝、郭家溝、麻興莊、足梁溝、佑所、薛家柳溝、何家溝、王岔、前鐘家溝、后鐘家溝、蔡家溝、小山則、老莊、石窯畔、東渠、牛興圪塔、周家圪嶗、景家溝、路堿、賀家堿、田山渠、大苗溝、苗家興莊、艾家圪嶗、黨家溝、橋溝、艾家河、佟家坬、小苗溝、馬家山、張家墕、徐家河、廟岔、園則溝、老莊溝等57個村委會。
三川口鎮轄陽灣、新安莊、麻地溝、尚家溝、李家墕、馮家墕、桃園山、田家溝、鐵匠灣、馬家溝、牛薛溝、蛇溝、川崖根、姬界、后米脂溝、前米脂溝、園則溝、杜溝岔、 杜石畔、劉家溝、林興莊、王家墕、鐘家砭、香爐溝、王家溝、袁陽灣、八塔灣、西莊、樓坪、駝巷、墕頭、高墕、曹家河、常園、牛興山、小場峁、吳家山、黑豆墕、艾興莊、候石畔、仁義山、大溝石畔、劉啟首、尚石磕、畢家堿等45個村委會。
馬蹄溝鎮轄馬蹄溝、馬蹄溝鹽業、三皇峁、三皇峁鹽業、薛家崖鹽業等5個居委會,馬蹄溝、滿堂溝、四旗里、清水溝、張家砭、徐家溝、碾盤溝、石湖峪、水澆灣、五玄溝、張圪臺、王家溝、閆家溝、姜家崖、紅莊、下姜家溝、吳家溝、李家坬、三皇峁、柴家圪嶗、老莊溝、王家砭、瓦窯峁、薛家崖、袁家砭、栗家溝、李家砭、高家 溝、前曹峁、蘆草峁、后曹峁、吉利坪、趙家坪、梁家溝、杜家河、樓砭、黨家峁、王家坪、馮甫渠、豐富莊、劉家坪、高家園則、小溝則、上姜家溝、三眼泉、葉家圪嶗、巡檢司、前吳家灣、后吳家灣、陽坬、郭家墳、段家灣、光裕溝等53個村委會。
瓜園則灣鄉轄瓜園則灣、吳家山、火石溝、西溝、桑坪、艾家畔、草灣、蔣興莊、陳家溝、石畔峁、朱家陽灣、屈家山、王陽坬、麻地溝、苗塌則、劉家灣等16個村委會。
李孝河鄉轄李孝河、沙坪、磨石溝、蘆草峁、常興窯、向陽、拓家峁、李家坬、瓦窯渠、李崖窯、羅小臺、白草坬、新窯尚、紅花渠、聚才灣、大山、柳家墕、躍則梁、艾好咀等19個村委會。
電市鎮轄吳家園則、白家園則、張家洞、趙家寨子、趙家峁子、瓦窯山、廟坪、李家渠、李家河、巨財灣、畔溝、廟臺、龍尾峁、曹渠、王莊、溫家溝、李石子溝、席季臺、張家溝、南溝、地道溝、干陽溝等22個村委會。
水地灣鄉轄后灣、前灣、官腸山、野狐峁、魏樓灣、唐渠、米家墕、梁家溝、楊興莊、石垛坪、老石磕、王龍山、芮則坬、王家墕、麥地山、四合坪、白臺、韓坪、杏咀溝、風翅圪塔、李家寨等21個村委會。
周家堿鎮轄周家堿居委會,趙場、廟溝、前灣、中灣、后灣、牛棚山、徐家溝、鐘溝岔、梁家溝、杜莊、師莊、趙家溝、營盤、橋溝、康莊、陽莊、張家砭、白家溝、車家溝、上山岔、董家圪嶗、南山岔、李銀家溝等23個村委會。
馬岔鄉轄馬岔、孟山、羅卜渠、葛家溝、麻灣、馬石畔、新窯尚、教場、柳灣、大寨、小寨、龍家溝、羊圈山、冰草墕、牛家溝、馮渠、大堡岔、尚家溝、續家灣、杜家溝、武家溝、師家坪、吳家岔等23個村委會。
槐樹岔鄉轄槐樹岔、芹園、西溝、黃柏溝、劉塔、十坰坪、王家坪、張石畔、因元、張家山、柏樹墕、好地洼、月樹臺、羊山、酒河坪、崖窯坪、黃蒿梁、曹家河、蘆草咀、倉窯溝、二滴哨、大坪、大窯灣等23個村委會。
高家坪鄉轄高家坪、劉家園則、馬家陽灣、馬家坪、廟溝、董家圪堵、紙房、黨家坪、范家溝、馮家墕、狼牙刺灣、申溝、吳家塔、吳家溝、惠家砭、常興莊、延家河、大坪臺、閻家溝、梨樹臺、坬墕等21個村委會。
磚廟鎮轄磚廟、呼家堿、棗樹堿、曹家堿、拓家畔、花石崖、石家坪、新窯灣、曹家溝、暖泉溝、蘇家坪、羊圈山、毛家圪臺、東渠、石家坬、新莊科、白家灣、中墕、桑樹渠、牛心峁、祁家山、董家墕、花豹渠、陽坬、閆家山、李家河、彭家河、美谷界等28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子洲縣位于陜西省北鄙,榆林地區南緣,地處北緯37°15′~38°50′,東經109°29'~110°07'。北接米脂,東連綏德,南同清澗、子長接壤,西與橫山毗鄰。北距米脂縣城64公里,榆林市142公里,呼和浩特市642公里;西距靖邊縣城148公里,銀川市474公里;南距清澗縣城92公里,延安市226公里,銅川市472公里,西安市594公里;東距綏德縣城28公里太原市311公里,石家莊市573公里,首都北京887公里;西北距橫山縣城經靖邊249公里;東北距佳縣縣城123公里。
地貌
子洲縣地處陜北黃土高原腹地,長期以來,在中生代地層及新生代晚第三紀紅土層所構成的古地形上,廣泛覆蓋了一層10~30米厚的黃土。由于地臺區構造運動的大面積垂直升降特點(以上升為主),加上天然植被的嚴重破壞,經長時間水流沖刷和其它外營力的剝蝕作用,形成溝壑縱橫、河谷深切、梁峁起伏的丘陵溝壑地貌。
氣候
子洲縣地跨暖溫帶與中溫帶,具有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境內溝壑縱橫,梁峁起伏,地勢西高東低。子洲縣海拔最高1045米,最低863米。境內95%為山區,5%為川區。日照充足,光能較強。年均氣溫9.1℃,年均無霜期145天,降水變率較大,旱澇頻繁。年均降水量428.1毫米,春夏季多行偏南風,秋冬季春盛行偏北風。
人口編輯
子洲街道1942年綏西辦事處成立時,本境有人口91170人,1944年有19322戶,104286人,其中男53148人,女51138人;1945年有22290戶,113799人,其中男58315人,女55484人;1947年有26290戶,126456人。1949年子洲縣23953戶,106159人;1959年為31502戶,148581人;1969年為42981戶,186650人;1979年為47487戶,205967人;1989年達到65394戶,257842人,比1949年增長143%,平均每年凈增3700人。198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43‰,1983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8.68‰,1987年人口出生率為35.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9.6‰,多胎率達40%以上。 2013年,子洲縣總人口30.9萬,其中農業人口27.88萬。
資源編輯水資源
縣境內的河流、溝道,均屬黃河水系,除極少數河屬清澗河流域外,其余皆屬無定河流域。 子洲縣共有大小溝道2477條,其中長度在1公里以上的溝道1890條。流域面積小于1平方公里的有1645條,1~5平方公里的132條,5~10平方公里的52條,10~50平方公里的48條,50~100平方公里的4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條,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2條溝道。 有大小河流807條,以大理河、淮寧河兩大水系為主要河流和它們極為發育的支、毛溝,形成縱橫交錯呈樹枝狀的子洲縣水系網。
植被資源
子洲縣金雞山植物群落以草本植物為主,木本植物次之,以莎草科、蒿屬、豆科、禾本科占優勢,總的趨勢是氣候旱化,由稀樹草原植被逐漸變為草原植被為主。宋元時期,天然植被遭到破壞,明清時期破壞有增無減。建縣后,由于植樹造林,人工種草,植被有所改善。本境是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向草原帶的過渡地帶。植物以草本植物為主,也有部分木本植物和少量半灌叢。本境地處干旱,許多植物形態與結構以及植被特征的旱生化明顯。林草覆蓋率達27.5%。由于人為因素,對植被影響很大,增加植被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動物資源
子洲縣的野生動物有獸類、鳥類和爬行類三大類。獸類:狼 、狐貍、野兔、獾、黃鼬、花鼠、大倉鼠(田鼠)、鼢鼠等。鳥類:野鴿、灰斑鳩、喜鵲、烏鴉、水鴨、杜鵑、鷓鴣、石雞、麻雀、鷂子、鷹、貓頭鷹、啄木鳥、水雀、雉雞、雁、燕子等。爬行類:黑烏蛇、花紅蛇、白脊蛇、鱉、蜥蜴等。
礦產資源
境內地下資源豐富,譽稱“子洲氣田”的天然氣控制儲量3000多億立方米,石油儲量1300多萬噸,巖鹽預測儲量4000億噸以上,煤炭預測儲量5.4億噸。此外,還有鐵、磷、石英、粘土、墨玉等礦產。
經濟編輯農業
子洲縣是農業縣,農業生產關乎群眾生活。收成好,則民穩;收成不好,則民不安;跌下年成(遭災),則民慌。十年九旱,歉收時為多。民國年間,生產方式落后,土地貧瘠,加之天災人禍,農業生產很難發展。建縣后,人民政府大抓農田水利建設,實行科學種田,改善耕作環境,農業生產有長足的進步。1985年子洲縣農業總產值4331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504萬元,比1949年的1033.8萬元增長142%,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2016萬公斤增長到1985年的5836.7萬公斤,提高了189.5%,平均每年遞增4.2%。平均畝產達83公斤,比1949年的22公斤提高近3倍。1988年糧食創歷史最高產量8350.1萬公斤,農業人口人均356公斤。1989年糧食產量為3440.4公斤,農業人口人均143公斤。
子洲縣木塔1979年以來,各類專業戶、重點戶發展到6700多戶(占總農戶的13%)。1984年商品生產總值達1041.21萬元,其中種植業商品值245.07萬元,占商品生產總值的23.5%,商品率為9.1%,人均11.16元。 2010年,子洲縣完成農業總產值98330萬元,同比增長36.6%;其中畜牧業產值20381萬元,同比增長1.4%。實現農業增加值63165萬元,同比增長7.5%;糧食產量連續三年超過10萬噸,糧食產量達到117621噸,比上年增加10908噸,增長10.2%。肉類總產量達到5378噸,比上年增長15.9%,其中豬肉產量2720噸,羊肉產量2162噸,較上年分別增長10.3%、18.7%。奶產量5290噸,禽蛋產量1168噸。
工業
建縣前,本境工業主要有鐵木、磚瓦、皮麻、織布、染布、釀造、粉坊等行業,狄事這些行業的皆是個體手工業者。設備簡陋,生產工具落后,工藝簡單,產品銷路不廣,從業人數少,此存彼亡,時盛時衰。煤炭蘊藏較豐富,群眾開采歷史也較久遠。公私合資開辦煤礦始于1941年。土產食鹽在明代已有記載,可與煤炭堪稱子洲縣工業史上的兩大優勢產品。1949年子洲縣產煤1.58萬噸,食鹽1653噸,工業產值6萬元。陜甘寧邊區時期,本境開展大生產運動,家庭紡織工業較為發達。據1946年3月統計,子洲縣有紡婦17000余人,紡車13000余架,織婦5000余人,大織布機400臺,小織布機3500余臺。1952年,子洲縣工業主要有煤炭、食鹽和手工業,其中有炭窯40處,鹽灘十余處。手工業中棉織業19戶40人,織白土布2480尺;針織業10戶10人,織土線襪子2356雙;毛織業5戶24人,織毛氈190條,毛口袋1040條;此外還有印染、縫紉、棉花加工(推花、軋花)、鐵業、木業、皮麻等。1954年子洲縣有手工業94戶,其中染布30戶41人,縫紉30戶38人,棉花加工9戶24人,毛織業5戶15人,木業4戶7人,鐵業8戶29人,皮麻4戶6人,織布業2戶12人。1956年設置縣工業科,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實現手工業合作化。完成工業總產值108.5萬元,是1949年產值的18倍。1985年,子洲縣工業企業126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1個,職工1034人,全員勞動生產率4162元;集體所有制企業39個。工業總產值705萬元,占子洲縣工農業總產值5036萬元的14%。產原煤18.5萬噸,原鹽2000噸,飲料酒20噸,乳制品100噸,磚346萬塊,日用陶瓷4.6萬件,鐵制農具6200件,民用鏡3.1萬面,面粉2812噸,粉條219噸,糕點296噸,服裝8900多件。1989年,子洲縣工業企業699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0個,職工836人,產值497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5940元;集體所有制企業44個,職工1091人,產值519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4757元;村及村以下企業645個,職工3111人,產值970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3118元。工業總產值1986萬元,占子洲縣工農業總產值5186.7萬元的38%。產原煤27.2萬噸,原鹽1038噸,面粉5822噸,食用植物油25噸,乳制品163噸,醬油16噸,飲料26噸,服裝14.94萬件,家具2400件,地毯4600平方米。 2010年,子洲縣工業經濟形勢基本平穩,但受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工業經濟增速較有所回落。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0.25億元;工業增加值9.1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5.58億元,增加值7.75億元;規模以下工業實現總產值4.68億元,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93250萬元,增長4.5%。
金融業
1953年5月在馬岔鄉建立第一個信用合作社,至1954年,全縣60個鄉,有43個鄉建立信用合作社??h政府把各鄉的義倉糧清理出售,金額52864元轉為信用合作社的公積金。1956年,全縣60個鄉,鄉鄉有信用社,隨后鄉建置變更合并為32個。到1975年底,入社農戶達22393戶,占全縣總農戶的84.4%,股金41899元。1953~1957年,信用社累計吸收存款115.2萬元,發放貸款80.3萬元,占國家農貸同期發放總額的44.1%。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時,將原鄉范圍內的供銷社、信用社與公社合并為一體,即“三社合一”。1962年各公社皆恢復信用社。1984年進行信用社體制改革工作。1985年5月,成立縣信用合作聯社,增新股21309股,共有股金103136元,占信用社自有資金的53%,入股戶數44293戶,占總戶數的89.9%。1989年,信用社共有職工85人,有信用站485個,各項存款1103萬元,貸款518萬元,1989年有虧損社17個,虧損額43.7萬元。 2010年,子洲縣的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38493.6萬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2039.9萬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57775.8萬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51464.1萬元。
交通編輯子洲境內千溝萬壑,建縣時交通落后,群眾外出皆步行或騎牲口,其時,運輸工具也僅有馬車、牛車、獨輪小車等。從本世紀50年代起,交通運輸事業才有較大發展,道路拓寬,橋涵增多,運輸工具也日趨現代化。鄉村運輸工具架子車居多,小型拖拉機、汽車較少,多用自行車代步。川道地區運輸以汽車,拖拉機為主、架子車為輔,短途外出多騎自行車,乘輕騎、摩托車者漸增。1985年,子洲縣公路通車里程為278.6公里,各種機動車961輛。1989年,子洲縣公路通車里程293.6公里,各種機動車1412輛,年客運總量29.89萬人次,貨運量12萬噸,貨運周轉量1740萬噸公里。 2010年,子洲縣公路通車里程1338.7公里,新改造鄉村公路11.2公里??瓦\量358萬人;客運周轉量1970萬人公里;貨運量445萬噸,貨運周轉量9416萬噸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