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縣地處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市東北方向,長江北岸,大別山之東南麓,北緯31°01′~31°38′,東經117°05′~117°43′。西以白兔湖、菜子湖與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與安慶市區毗鄰;北與蕪湖市無為縣、合肥市廬江縣兩縣接壤;東南與銅陵、池州兩市隔江相望。面積為1808.1平方公里,轄22個鄉(鎮)、258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98萬。樅陽鎮為中共樅陽縣委和樅陽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樅陽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行政區劃編輯唐,桐城縣,轄33里(行政單位,里名無考)
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桐城縣轄4鄉9鎮,分別為東、南、西、北4鄉和北峽、永安、鳶山、銅山、掛車、石溪、雙港、孔城、練潭9鎮。
元,桐城轄(東、南、西、北)4鄉,鄉下計轄54里。
明,洪武六年 (1373年),東、南、西、北4鄉改為清凈(東鄉)、大宥(南鄉)、日就(西鄉)、桐積(北鄉);設樅陽、湯家溝、孔城、北峽關、練潭5鎮。至崇禎時改54里為47里。
清,順治年間,行政區劃沿襲明制??滴跄觊g(1662——1722年),增加縣市鄉,為5鄉。乾隆年間(1736——1795年),桐城縣轄5鄉、29鎮、168保。道光七年(1827年),鎮鄉設置未變,但168保漸次撤并為147保。
民國3年(1914年),推行地方自治,縣設4鄉、13鎮、147保。民國19年,縣轄9個自治區。民國24年,縣由9區并為5區,改編保甲,計編885保,合組149聯保、8344甲。民國29年,全縣設5區、158鄉(鎮)。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淪陷區、半淪陷區收復。民國36年12月,中共桐廬縣民主政府建立,轄7區。民國37年7月,全縣設5區、4鎮、48鄉、742保。
1949年2月18日,中共皖西第二地委決定:析桐城縣東鄉全部、南鄉大部、北鄉一部和廬江縣、無為縣少數區域為桐廬縣,菜子湖至白兔湖、孔城界河主航道以東地域,為桐廬縣轄區。下轄7區2鎮33鄉。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廢除民國時期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建制,縣設7區、7鄉(鎮)、381村。1950年,全縣區、鄉機構變動劃分12區、142鄉、3鎮。
1951年1月16日,縣政府更改同名鄉鎮,將白云區青山鄉更名翼青鄉,橫埠區黃梅鄉更名黃崗鄉,陳湖區麒麟鄉更名麒鳳鄉,湯溝區黃山鄉更名黃泥鄉,破罡區桃花鄉更名黃梅鄉,鳳凰鄉更名鳳儀鄉,樅陽區青山鄉更名前峰鄉,將原轄老洲區的沙池鄉劃歸紅楊區。是年,11月22日,撤銷紅楊區,劃歸老洲區;12月20日,又復設紅楊區。
樅陽縣衛星圖1953年設置未動,僅破罡區增加白蕩港(鄉級),湯溝區增加湯溝港(鄉級),樅陽鎮加轄樅陽港(鄉級)。
1955年12月20日,將15個區調整合并為9區,樅陽、湯溝兩鎮照舊,178鄉(鎮)未動。
1956年,全縣9區、兩鎮未動,178鄉調整為82鄉。1957年,全縣由11個區(鎮)、82個鄉(鎮),改劃為7區、2鎮、42鄉。1958年10月25日撤銷區建制,成立9個人民公社。1963年恢復9個區,劃分為45個公社、2個鎮,279個生產大隊。
1968年,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隨之區、公社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區劃未動。
1973年,燕山茶林場從周潭人民公社劃出,成立施灣人民公社,是為縣第四十六個公社。 截至2012年底,樅陽縣轄14個鎮、8個鄉:樅陽鎮、湯溝鎮、
樅陽縣位于安慶市東北方向的長江北岸,居東經117°05′~117°43′、北緯31°01′~31°38′??偯娣e為1808.1平方公里。西以白兔湖、菜子湖與桐城縣共水;西南一隅與安慶市毗鄰;北與蕪湖市無為縣、合肥市廬江縣兩縣接壤;東、南分別與與銅陵、池州隔江相望。
地質情況
樅陽縣位于揚(州)--銅(陵)斷裂帶與宿(松)--樅(陽)斷裂帶交匯處,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g(即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h境內斷裂帶縱橫交錯,近南北方向最為發育;火山機體(構造)密集,古火山口遍布。
氣候
樅陽縣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特點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全縣年平均氣溫16.5℃,年均降水量1326.5毫米,冬季降水量少,夏季(梅雨季)雨量集中,約占全年總量40%。山區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時數2065.9小時,無霜期251天。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平均風速為3.2米/秒。
地形地貌
樅陽地質構造屬于著名的廬(江)樅(陽)火山巖盆地。對樅陽縣地貌骨架和山川起奠定影響的是中生代以來的歷次構造運動,故地貌主要受地質構造的控制,形成了境內地勢北高南低,中部低平,低山丘陵崗沖相間,濱江環湖,可分4個三級亞區,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基本格局,自然差異明顯,其中東北部低山區,三公山最高峰為海拔674.9米,其他高于400米的低山有拔茅山、龍王尖、黃梅尖幾個山峰,其外圍多為400米左右的丘陵。西北部低丘崗地平原區,區域內除西北隅岱鰲山(海拔245米)、東南面浮山(海拔165米)和南端低丘外,由于大面積系黃土形成的漫崗,地面超伏較小。中西部丘陵沖區,該區域瀕臨菜子湖,西北鄰低丘崗地平原區,北界低山區,南、東與江湖洲圩平原區相連。東南部江湖洲圩平原區,長江繞縣境自西南至東北環行,連城、白蕩、陳瑤、楓沙等湖沿長江內側平行分布,是優質商品棉集中產區。
水文
樅陽縣屬長江流域,長江流經縣域78公里。主要河流有橫埠河、楊市河、錢橋河、羅昌河、樅陽河。境內陳瑤湖、白蕩湖、菜子湖和“兩賽”(神靈賽、羹膾賽兩湖)4個水系,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為0.22公里,總水面達42000公頃??h境水文特征是:年徑流量大、變幅大和侵蝕性模數較大。年平均徑流量9.33億立方米,不包括江面和江岸8.17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516毫米,豐水年為948毫米,枯水年僅244毫米,相差704毫米,比值為3.9;且冬春季較小,夏季較大,汛期占全年的60~70%。年均徑流深由南向北逐漸增大,沿江地區與菜子湖畔為470毫米,中部地區為500毫米,西北部為510毫米,東北部為700毫米以上;并隨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洲圩區為431毫米,丘陵區為521毫米,低山區為698毫米。 (一)陳瑤湖流域
該流域位于縣東部,由楓沙湖、陳瑤湖、湖和橫埠河、橫埠前河、橫埠后河、新河組成。主體湖泊楓沙湖安全容量0.87億立方米,水位12.5米。橫埠河白毛竹園至九兒潭,全長13公里,流域面積183.3平方公里,汛期流量510立方米/秒;后河自九兒潭至楓沙湖。全長17.9公里,流域面積180平方公里,汛期流量200立方米/秒;前河自九兒潭至湖東閘入江,全長8公里,流域面積243平方公里,汛期流量200立方米/秒。新河自章家山至梳妝臺閘入江,全長10.6公里,汛期流量為80立方米/秒。
(二)白蕩湖流域
該流域位于縣境腹部,周高中低。1953年,白蕩閘建成后江湖分隔,拒江節流,汛期水位顯著降低。該湖流域總面積為775平方公里,其中樅陽縣境為712平方公里;湖體安全容量為2.07億立方米,水位13米。北有3條河流入湖:羅昌河,自七橋水庫至烏金渡渡口,全長47.6公里,其中縣境為19.8公里,流域面積477平方公里,汛期流量790立方米/秒;錢橋河,源于祖莊水庫,水流與羅河匯合,長28.6公里,流域面積141平方公里,汛期流量233立方米/秒;楊市河,自青口坂水庫經楊家市入湖,全長23.7公里,流域面積94平方公里,汛期流量為314立方米/秒。
(三)菜子湖流域
該流域位于縣境西部,縣內流域面積397.5平方公里,湖泊安全容量為10.2億立方米,水位14.5米。北有孔城河,流經縣內長9公里,汛期流量為2660立方米/秒;南有長河,自鐵羅沖口至城關鎮,全長16.5公里,流域面積370.54平方公里。汛期流量472立方米/秒,經樅陽閘入江。
(四)“兩賽”流域
該流域位于縣城東,是獨立水系,流域面積為68.5平方公里,經石磯長河至古塘新圩閘河拐入長江。
縣內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58.4%;白石、金渡、官橋等地區,年侵蝕模數每平方公里達7000噸以上;高甸、將軍、錢鋪、白柳等地每平方公里有1000~2000噸。據調查,金渡鄉秀山村年輸出推移質2.53萬噸、懸移質0.23萬噸,侵蝕模數每平方公里5172噸。
二、地下水
縣境沿江一線含水層,發育于長江一級階地的全新統古河床,由細粉砂組成,厚度在15米以上,發育良好,地下水埋深小于2米,可采水員10~15噸/米,礦化度小于1,水化學成份為型;低山丘陵中性巖地區屬裂隙喀斯特淡水中等富水亞區,含水層主要由古生代灰巖裂隙喀斯特組成,其他地區系古生代、中生代砂頁巖及噴出巖系的虺隙水,屬貧水區,礦化度小于1,水化學成份為型。交通編輯至2013年底,樅陽縣境內通車公路總里程30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公里、省道246公里,大小橋梁152座;境內長江通航里程84公里,最大通航能力10000噸級船舶,有大小港口碼頭30余處。交通運輸形成了由公路、水路等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絡。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縣交通部門堅持交通基礎設施先行,著力打通主動脈、暢通微循環,完善路網功能,發揮出樅陽的區位優勢,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謀劃支持四個通道建設,打通主動脈。積極配合省交通運輸廳建設池州長江公路大橋及祁濟高速公路樅陽段。一月份,池州大橋試樁工程開工,大橋建設已進入實質性開工階段。祁濟高速樅陽段施工圖已獲批。安慶至樅陽一級公路全長21.5公里,(樅陽境內約3公里)路基寬60米、雙向六車道,工期2年,相關工程建設由市政府統一安排實施。G347普樅公路工可已經完成,已經獲得安慶市發改委批準,工程進入勘察設計和階段。沿江快速通道建成后不僅能解決沿江鄉鎮的交通問題,還能與長江黃金水道互補,為長江岸線資源開發利用打下基礎,為發展物流業提供可能。配合池州、銅陵開展池州梅龍公鐵大橋、銅陵G3替代公鐵大橋完成前期勘察設計工作。四個通道建成后,拉近樅陽往返合肥、安慶、銅陵和池州四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借勢周邊飛機場、火車站等交通便捷。 建設好三個重點工程,疏通腸梗阻。義小公路由鄉道升級為省道,列入了交通運輸部2013-2014年省道改建計劃,按二級路標準實施改建,爭取到省市項目資金5400萬元,工程總投資8170萬元,工程正在順利實施。該路建成后將極大改善菜籽湖流域交通狀況,緩解銅安路、桐樅路交通壓力。合銅公路縣境內34公里,樅陽人民當年節衣縮食、扎實苦干于1995年建成通車,合銅黃高速建成后,該路被冷落,2013年被移交縣公路部門管養。該路段路面改造及橫埠河大橋改造工程列入2014年的省市縣共建項目,總投資7300余萬元,計劃3月底動工,9月底竣工。全長55公里的江堤堤頂公路計劃分三年改造,2014年將改造最后的白蕩閘至湖東閘段19公里。在抓好項目建設的同時,縣交通部門還在積極爭取錢橋至白湖公路改造工程立項,并計劃延伸至麒麟,改善縣域西部交通狀況,推動縣域腹部地區車輛分流問題的解決。完善農村公路設施,暢通微循環。2014年將改造完成縣鄉公路100公里,完成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加固12座。推動村村通公路錯車臺建設,讓農村公路暢起來。推進村組公路建設,完善農村公路網。加大對農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設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村公路附屬設施,合理設置農村公路限行標志、設施,提高農村公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