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權縣人民政府網站(www.zqxzf.com)是左權縣政府重要的對外窗口。該站包括左權縣重大時事新聞,以及政府信息公開兩部分內容,該站可以清晰地查看到左權縣主要領導架構。
左權文化底蘊豐厚,是全國頗負盛名的“歌舞之鄉”,素有“民歌的海洋”“小花戲之鄉”美稱,曾被省和國家命名為“山西省民間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6年,左權民歌“開花調”被確定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歌與小花戲是左權縣最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形式。以全國著名教授田青、電視節目主持人亞妮挖掘推介出羊倌歌王石占明、盲藝人宣傳隊為起點,左權民歌小花戲在全國的名聲越來越大。石占明與盲宣隊唱響全國,甚至到中央音樂學院為音壇專家、學者、學子們演唱,在備受好評的同時,讓人們更多地了解了左權民歌。而左權籍作家劉紅慶描寫左權盲宣隊的《向天而歌》,更讓人在感嘆、唏噓這個盲人群體命運的同時,對左權民歌產生了濃厚興趣。
左權小花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用“一小二花三有戲”概括,其意為“小”:表演者年齡小、劇本小、演出場地小;“花”:衣裝花哨、扇飛如花、曲調花;“戲”:具有構成一部小戲劇的基本要素,有完整的劇情。
左權民歌流傳極廣,大部分歌詞是即興創作的,在鄉間田野,人們在春華秋實的自然中勞動,靈感所動,便放聲而歌。有多種民間音樂體裁,如山歌、小調、號子、套曲、小花戲和吹打等,其中以開花調最具代表性,開花調音調簡潔,深情感人,自20世紀40年代起,音樂工作者就開始在左權收集記錄民歌,前后歷經半個多世紀,僅收集到的開花調就有百首以上,代表曲目包括《桃花紅,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來》、《會哥哥》、《格旦親》、《想親哥》、《土地還家》等。
左權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千姿百態。據20世紀80年代普查,清末以來,在城鄉流行的民間舞蹈有:“倒秧歌”、“小秧歌”、“會鼓”、“龍燈舞”、“獅子舞”、“竹馬”、“旱船”、“推小車”、“高蹺”、“九曲黃河陣”、“走陣”、“霸王鞭”、“抬閣”、“背棍”、“牛斗虎”、“斗活龍”、“跑驢”、“啞老背妻”、“和尚拐媳婦”、“大頭娃娃”等。
目前,左權縣已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h委、縣政府組織精兵強將,用有限的資源用于挖掘整理,成就了一批保護成果。編輯出版了《左權縣文化志》、《左權民歌精選》、《左權民間器樂曲精選》、《向天而歌——左權盲藝人的故事》、《左權文化工作史料集》等書籍。同時,還編輯出版了《石占明演唱專輯》、《悲情太行》、《亞妮專訪》、《比戶弦歌》、《桃花紅、杏花白》等電視片和VCD光盤,受到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普遍喜愛。一批文化大戶、文藝創作人才、著名歌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苗世明、一江晚霞、李愛萍、魏建忠、侯乃田、劉紅慶、朱權忠、王永祥、石占明等,稱得上“百花齊放”。
左權小花戲藝術團、麻田八路軍總部藝術團、盲人宣傳隊都在縣委、縣政府支持下獲得成功,演約不斷,名氣越來越大。苗世明的藏報館、一江晚霞的剪紙藝術館、李愛萍的布藝加工等在起步階段都曾得到過縣政府資金或政策上的幫助。